去年7月,泗洪县纪委公开招募了68名“特别监督员”,让他们对党员干部8小时工作之外进行隐性监督,随时向纪委举报。泗洪纪委称此举是为扩大群众监督路径。当地官员称被许多双眼睛盯着“如履薄冰”。而当地纪委官员认为,“如履薄冰”恰恰是隐性监督的成果。(3月5日
新京报)
“穿上羽绒服,戴上帽子,墨镜罩住半张脸,又举起一本‘党风廉政监督手册’遮住另一半的脸”,这是新闻中对“特别监督员”的画像。这神秘而又让人感到恐慌的造型,不由让人想起明朝朱元璋麾下的特务。朱元璋铁血统治的最终效果我们都知道,特务猖獗,官不聊生,民不聊生。泗洪县的秘密监督,目前来看似乎很有业绩,不仅有效监督了官员,甚至改变了“拜年带着礼品礼金”的不良民风。是因为泗洪县纪委的“特别监督员”比朱元璋的特务厉害吗?非也!
尽管现在来看朱元璋特务统治的恶处罄竹难书,但是不可否认,他当初设立锦衣卫的目的也是监督官员,并规定锦衣卫的首要职责是“查处各地官吏不法行为”。锦衣卫初期对保证吏治清明,稳定明朝统治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那好锦衣卫怎么沦为坏特务的呢?易中天在《好制度,坏制度》一文中曾引用:“因为在钱穆先生看来,只有处以公心而创立的才可以叫制度,出于私心的则只能叫法术(方法和权术)。”好的制度一旦创立,可以“流芳百世”;而好的“法术”,尽管开始可能也会显得卓有成效,但是在执行中太容易变形,太容易蜕化。
泗洪县纪委推出的“特别监督员”,是“好法术”还是“好制度”?表面来看,这是一种群众监督形式,“处以公心”。但是,这些身份都是用编号取代的“特别监督员”,很容易从代表群众监督异化成代表自己监督;“只与纪委上线单线联系”,也很容易从对群众负责演变成对上级负责。尽管泗洪县纪委的初衷是建立为公的“好制度”,但是实际的措施却注定这是个为私的“好法术”。群众自发阳光地监督,和纪委“雇佣”群众偷偷地监督,尽管短期的效果可能一样,但实质的意义判若云泥。目前官员“如履薄冰”,敬畏的不是人民、不是制度,而是背后隐匿的权力。
当然,越是困难的问题,解决起来越不可能一蹴而就。秘密监督官员尽管只是“好法术”,在“因碍于情面又易遭报复,监督流于形式”的现状下,不妨小范围地尝试,尤其是在官员腐败比较严重的地区。但是“好法术”永远不能取代“好制度”,更不能因迷恋“好法术”的短暂效果而饮鸩止渴。建立一个能见阳光、而又有效的监督制度,迫在眉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