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余秋雨大师文化苦旅的“狗尾续貂”?

(2008-09-14 23:20:53)
标签:

文化

分类: 读书时间

今天才发现,余秋雨先生成立了大师工作室。看他博客里的文章,知道他自己对这个“大师”的称谓,也有些“心虚”,开玩笑地把“大师”退一步排在“老师”后面。算是“谦虚”地接受了“大师”的称谓。这个表态一如既往地很乖巧,像他的散文一样。

 

对余秋雨先生说得上很喜欢,一个人要坐长途火车的时候,包里放的书一般就是《余秋雨散文集》(可能是盗版的,为此忏悔下)。因为他的文字确实很美,美的虽然有点腻,但是看的不累。看得多了,发现大师的散文有个特点,结尾一味是用“曲笔”,软绵绵的,妥协地离开。

 

举个例子。他有篇很长的散文《十万进士》,是讲述科举制度的,文中不乏一些以古讽今的反思,比如有段:“新型的学者在成批的产生,留学外国的科学家在一船船的回来,但管理他们的官员又是从何产生的呢?而如果没有优秀的行政管理者,一切学者、科学家都会在无序状态中磨耗终身,都会在逃难、倾轧、改行中折腾得精疲力竭,这已被历史反复证明。”

 

这是对官员选拔制度的一种叩问,原本很有力度,初看到那里的时候,我很期待他接下来的高论,可是余先生很快举了一段莫名其妙的舞台剧的例子,回到过去,用“应该剧终了,我们站起身回头再看一眼,然后离场”,作为文章的结尾。或许是我没有文化,不懂得大师的散文笔法。但是这样的结尾,明显地冲淡了那灵光一现的反思,和现实作了委婉的妥协。

 

我们常说写文章要曲终奏雅,可是大师的散文往往“狗尾续貂”。这种现象不止是在单篇文章里,就他的散文整体来看,开始是“文化苦旅”,最后变成了“行者无疆”。苦行僧开始,快乐的旅行者告终。文章越写越短,骨头越写越软。于是我们通常记住的是,他文字的柔美,却很少人感受到他文化散文的力量。

 

余先生在他的大师工作室授牌仪式的讲话中坦露心声,说他当年离开上海是因为“在全民投向经济建设、融入世界潮流的时候,中华文化的灵魂需要重新找回”,于是他义无反顾地开始“文化苦旅”,要走遍中国、走遍世界,“这十七年来,我的目标已经全部达到。中华文化果然成为时代的精神坐标,世界的关注对象。我很高兴自己曾经历尽磨难守护了它那么多年,现在,“苦旅”可以告一段落了,我可以回来了。”俨然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复兴中华文化的救世主。

 

只是,“中华文化果然成为时代的精神坐标,世界的关注对象”了吗?这一切是他“文化苦旅”的功劳吗?中华文化的“苦旅”真的可以告一段落了吗?但愿大师工作室,不要成为余先生“苦旅”的结尾,一个“狗尾续貂”的结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