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推荐赵丽华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2008-09-05 23:50:41)
标签:
梨花体诺贝尔文学奖诗人洗发精中国 |
分类: 读书时间 |
看到一个新闻,《安徽诗人叶世斌被推举角逐明年诺贝尔文学奖》。这真的是一个新闻,我不知道中国还有真的诗人,而且这个“非著名”诗人居然还被推荐诺贝尔。我绝没有嘲讽叶世斌的意思,但是据说,推荐他的这个机构,有没有提名诺奖的资格都值得怀疑。
为了防止自己有眼不识泰山,我赶紧搜了诗人的大作学习,看到他博客里的一篇《坐在院子里的女人》。我只能说,这诗的风格很“梨花体”。既然这样,那还不如推荐“梨花体”的教主,赵丽华女士去参选。那样更有代表性,代表着中国诗歌的现实水平,代表着中国诗人为娱乐大众,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
在我的印象里,中国“诗人”的同义词是“死人”。因为能称作诗的,作者都已经死掉了。不是把一些废话,莫名其妙地断成十四行,就能变成十四行诗。中国传统诗歌讲究意境。有时候我想,是不是因为现代立交桥和喷泉没有小桥流水那般美妙,诗人也就失掉了灵感。可是在坐地铁的时候,常常会想起庞德一篇极其短小的诗——《地铁车站》:“人群中幻影般浮现的脸庞,湿漉漉、黑黝黝的树枝上的花瓣。”
说不出这诗好在哪里,可是当你身临其境,脑海里蓦然浮现,感觉就是那样贴切、美妙。这说明,在地铁里,在现代摩天大楼里,也是可以产生诗的,关键是有没有诗人。但老实说,即使同样的《地铁车站》,如果出自现在某位诗人之手,可能也不会得到普遍的认同。再伟大的作品,都属于特定的年代。尽管千百年之后,我们依旧会欣赏,但潜意识中,一定不会用现在的标准去苛求。比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如果不是出自李白,如果不是出自唐代,而是出自现在某位博客之手,那只不过是首打油诗。
唐诗宋词元曲,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文体。而这个时代,节奏更快,人们变得更加浮躁,但常常也更加深刻。诗歌这种文体,是否还可以满足我们阅读审美的需求,我不知道。但如果无法写出适合这个时代的诗,我宁愿这种文体就此死去。让诗歌成为美好的记忆,也好过现在被所谓的“梨花体”所凌辱。
附《坐在院子里的女人》:
一个女人坐在院子里
干着什么事,或没干什么事
她坐在那里,依附着
椅子的轮廓,像一把椅子
或不像一把椅子。院子里
桂花已经开了,麻雀
在树枝上放大着花朵
三只苍蝇叮着窗台上的阳光
墙角里透出带洗发精味的
潮气,或不带洗发精味的
潮气。这个女人她坐在
院子里,不关院子和椅子的
事;不关阳光,桂花
和洗发精的事。她只是
坐在那里,也不关自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