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城市拒绝"农村味"成了谁的敌人?
(2008-08-01 20:48:0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所谓时事 |
看到一个新闻,《重庆城市新地名不使用"村"字拒绝"农村味"》。说的是重庆有市民给市长信箱写信,因为家住“渝北三村”,引起某银行工作人员错觉她是农村的,所以建议改掉“某某村”的旧名字。于是民政局区划地名处有关负责人称,今后审核城市新地名,“某某村”将被拒绝。但对现有带“村”城市地名,原则上不予更改。
个人觉得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看腾讯网这条新闻下的评论竟然多达14000多,压倒性的意见认为这是一种无知,农村味不丢人,有的还建议改成“怡红院,红灯院,幸福院,成都院。都符合这些贪官的需求。”我不知道网友是怎么把改名字和贪官联系起来的。个人觉得,即使完全如标题中的逻辑理解——重庆城市拒绝“农村味”——也没什么不妥,难道非的把城市搞成一个大农村才算正常吗?
我老家也在农村,父母现在还住在“某某村”里面,但我丝毫不觉得城市中很多地方叫成“某某村”,就是对“农村味”的尊重。当然,作为一个农村人,我理解网友们的愤怒。罗素说:“我们需要敌人,特别是当我们痛苦的时候。我们希望有个人可以憎恨。”我们憎恨新闻中的重庆,是因为现实中农村人承受了太多的痛苦,我们需要一个敌人来发泄不公平感。
但是可理解的,并不就是可取的行为,除非我们仅仅只是为了发泄。童大焕前几天有篇文章,批评中看不中用的“洁癖评论”——总是轻易地否定政府的一切行为,希望社会的所有不公平瞬间灭绝,但这其实是扼杀了社会往真正的公平渐变的可能。这观点值得所有喜好批评的网民们共勉。固然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理想国”,但是用那完美的标准来要求现实的社会,是不现实的。泛滥的怒火,只会扼杀沟通、妥协、共进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