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所谓时事 |
委员们在提案中表示,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知晓繁体字,就是知晓中国汉字的由来、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而汉字的简化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但同时也造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隔断。于是宋祖英等建议国家应从小学阶段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比如将繁体字设置成必修课,或在讲授简体字的同时也教繁体字。
是不是使用了繁体字我们就可以把所谓中国文化的隔断续接起来,暂且不论,但这提案举起的文化大旗倒是耐人寻味。近年,中国的文化精英们,仿佛突然之间患上焦虑症,害怕传统文化被新新人类们忘却,于是复兴汉服,于是将京剧硬塞进课堂,于是还要花费300亿建文化副都,尽现中华文化……
担忧中国文化断根首先是一件好事,是一种自信的表现,说明俺们中国人腰杆子开始直起来了。一个穷困潦倒的人一般不会去寻根问祖展示祖上曾经多么的光荣,除非他是阿Q。修家谱建祠堂展现家族光辉历史,要继承光荣传统的一般是阔人。对文化的追溯依恋,说明更多人开始对中国这个mother有了认同,不一味崇洋媚外了。
但是,这自信而产生的焦虑,却又是一种深层的自卑。“没文化真可怕”已经不是一句戏言,中国人普遍已经迷失在对物质的追求中,缺乏信仰,缺乏坚守的精神家园,于是开始迷恋地回望传统文化的宝库,拣起长袍大褂做遮羞布,哼起咿咿呀呀的京剧自慰,还要建个文化城做世外桃源。这样,就有文化了吗?
文化是什么?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追求现代的物质中淡忘了文化,却又去追逐古代的物质来挽回,有用吗?穿西装打领带,写简化字唱流行歌曲,住五星级宾馆,未必就比穿汉服,写繁体字唱京剧,逛文化都城,更没有文化,更不像中国人。重要的,是精神!
梅兰芳的京剧是文化,宋祖英的民歌就不是文化了吗?繁体字的《史记》是文化,简体字的《四世同堂》就不是文化了吗?汉字的简化是一种进步的表现,进步不仅是在形态的简化,更是一种向前、向上的精神。没有了这种精神,汉唐盛世风韵、中华传统文化,统统随风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