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台办原主任孔长才:两门初开时,厦金直航是蓝本

分类: 特别策划 |
厦门市台办原主任孔长才:
两门初开时,厦金直航是蓝本
口述/孔长才
两岸从对峙、隔绝到缓和、交流,再到融合发展,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作为大陆对台交流的窗口城市,厦门为推动两岸“三通”扮演桥头堡角色。特别是厦金直航积累的两岸人员往来签注、货物通关等经验与做法,为2008年两岸直接“三通”的实行提供了蓝本。
民心所向,两岸民众盼直航
“三通”这一概念,早在1979年便已提出。当年元旦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就明确提出了两岸要实现“通邮、通商、通航”,简称“两岸三通”。厦门当然是大陆最具备条件实现“两岸三通”的地方。
不管从历史的还是现实的,作为大陆对台前沿的厦门,即使在两岸对峙时期,人员的往来,海上贸易的开展,渔船避风补给,两岸民间往来不曾断绝。可以说,厦门民间跟台湾往来,比政府走得更快。事实上,厦门金门本就是一家人。
1949年10月起,由于人为阻隔,厦金两地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其时,金门同胞到大陆,却要绕道台湾本岛,经由菲律宾等第三地取道,才能过来。
厦门岛与金门岛隔海相望,最近距离也就五公里左右,原本半小时左右船就可以到的地方,却如此大费周章,两岸民众强烈不满,极力要求改变现状,厦金同胞极力渴望早日实现彼此间的互通往来,这也是两岸民众的共同呼声。
1990年前后,厦门又有不少热心人士提出厦门与金门率先实现“三通”的建议,这一建议立即受到海峡两岸民众和学界的普遍欢迎。时任厦门市市长邹尔均代表厦门人民向媒体宣布,率先推动“厦金率先‘三通’”,也就是现在说的“厦金直航”,为实现“大三通”作出贡献。
厦金直航从构想到实施的全过程,其中可谓曲折复杂,步履维艰,前后经历过厦门提出构想获中央支持、金门民众向台当局强烈抗争、台湾民意代表闯关直航、台湾立法机构通过“离岛条例”、两地实现直航等阶段。
彼时,台当局把一个国家内部的两岸直航定位为“特殊的国与国之间航线”,显然,这种严重分裂国家的行径,我们坚决不能同意。我们的定位始终是,这是一个国家内部两个地区的“大三通”,一个国家内部两个地区的直接往来,虽然一直有往来,但人为的阻隔,一直都是间接来往。
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各方推动下,福建沿海与金门、马祖地区直接往来的要求终于在2000年3月20日迎来了重大转机。那天,经过金门、马祖等民众的不断抗争和台湾民意代表的运作,台当局通过了以金门、马祖与福建沿海直接往来为内容的“离岛条例”。
2001年1月2日上午9时,时任金门县长陈水在率领“金厦通航访问团”一百九十四人分别搭乘太武号、浯江号客轮从料罗港直航厦门港。十时五十分左右,厦门港务局派船前往引导入港。十一时三十分左右,两艘首航船驶进厦门港。太武号在前、浯江号在后,并顺利于十一时五十分抵达厦门和平码头。这是1949年以来厦金两地首次实现人员直接往来。海峡这边,欢迎横幅已在乡亲们的锣鼓喧天中招展,首航来到厦门的陈水在,和等候在码头的时任厦门市金联会会长戴炎荃激动地双手紧握、笑中含泪。
众台商隔岸急催,个案成行
厦金直航开通以后,初期,按台当局“离岛条例”的条文规定,可以利用金厦“小三通”航线往返两岸的对象,仅限于金门岛上民众和在金门设籍6个月以上的其他人员。即使台湾岛内的金门籍民众,也不能经金门直接来大陆。因此,台胞要突破“条例”规定,从金门中转往返两岸,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一不合理的限制,引起了台湾岛内民众普遍不满。尤其是在大陆投资的台商,更是强烈要求取消限制。时任厦门市台商协会会长黄铁荣提出,应该让在厦门、福建的台商享受“小三通”这一政策。
2001年1月,厦金直航当月,恰逢台湾海基会邀请大陆台商于春节后到金门举办新春茶话会。黄铁荣也在应邀之列。于是,他抓住这一机会,迅速联络与会的大陆其他地区台商协会会长,联名向海基会申请,要求准许他们在茶话会结束后,即从金门直航回大陆。
除夕前,黄铁荣从台北来电话说,海基会负责人口头同意他们从金门返厦,希望我能够帮忙协调口岸各主管单位给予靠岸、入境、通关的方便。我当然非常乐意促成这一美事。但我也深知涉台无小事,在这之前,并无先例,而且当时临近春节假期,要完成这一申报流程可不容易,多方求助,先是向省台办报备,层层往上传达,然后向国台办上报。报告获国台办批准。这事终于在“金门茶话会”结束次日上午圆满落幕。
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感谢厦门市金门同胞联谊会的协助。当时,我们了解到金门县副县长颜达仁在当副县长之前经常来厦门,且在厦门有很多亲戚,对厦门很熟悉,而且他的堂弟颜达诚是当时厦门金胞联谊会的会长。在促成台商从金门返厦这件事上,这个过程中信息的互通,他们在中间起到了很大的沟通传达作用。
2001年2月2日下午5点,实现了台商、台胞第一次从台湾岛内经金门前来大陆的“准直航”。据说,台湾有关方面为了找到给台商走金厦航线又不与“离岛条例”限制相悖的依据,也费了一番心思,最后不得不放行。
两个月后清明节,厦门台商经厦金航线返台祭祖;次年年初,在闽台商也经这一航线返乡过春节;以后,又有一系列经厦金直航往返两岸个案成行。
全方位服务,台企从少变密
厦金直航成功是两岸同胞共同推动的结果,台当局迫于民意的强大压力,不得不开放厦金航线,使厦金直航最终成行。厦金直航成为海峡两岸一条重要交往通道,其中也凝聚了包括在厦金门同胞在内的两岸同胞心血。
厦金直航,带动了人流,也促进了两岸通商、经贸往来。我们欢迎台湾老百姓们过来,还提供各种方便,包括入境的方便,各种问题的排忧解难,以及组织他们参观、做生意投资贸易,帮忙牵线。台商投资厦门,始于1984年,以第三地名义转入,初期基本上是孤单的,互不往来。
推动两岸“三通”,我们一直十分努力,台当局有两三分的回应。1987年,台湾开放大陆探亲,越来越多的台胞以探亲的名义到厦门、大陆投资。
不过,当时台商到此投资都是偷偷摸摸的,一开始也基本不跟我们接触。1987年,其时台湾还未开放大陆探亲,这时我也还没到厦门市台办,我担任厦门市委书记秘书,当时邹尔均市长提出要跟台商见面,互相认识,了解他们在厦门需要政府提供哪些服务、帮助。通过厦门市外资局的沟通,最终促成了市长与优丽负责人的见面。优丽是一家位于湖里寨上、生产汽车玻璃密封胶的台企。不过,优丽老板虽然愿意见面,但不敢张扬,约定见面的点,既不希望在市政府,也不希望在工厂里,最后定在了悦华酒店的红夫人西餐厅,大家一起共进早餐,那次见面,邹尔均市长主要是希望了解台企在这里的需求,希望能够帮助他们在这里更好地发展。
1987年,在厦台企已有20家,1988年,在厦台企达到86家。等到1989年,我担任厦门市台办主任后,在厦台企已经有170多家。那些先期来厦、敢于“吃螃蟹”的台商,即使是以“第三地”名义间接投资的方式,也不愿在媒体露面。尽管如此,“在厦门投资能赚钱”的消息还是迅速传回台湾岛内。上世纪90年代初,厦门是大陆台商投资最集中的地方,台资项目一半以上落户这里——1991年,在厦台企达到了500多家;截至2018年年底,在厦台企增加至3000多家。
我到厦门市台办之后,跟台企的互动,从少到多到密切。我记得有一次,一家位于湖里寨上的台企总经理,半夜十一二点,打来求助电话,说自己在洗澡时摔伤骨头断了,不知道怎么办。我立刻安排厦门市台办秘书处处长及时赶到他住处,并安排174医院最好的骨科医生帮他处理。可以说,我们为台商提供的服务是全方位的,从工作到生活,都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可以说事无巨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