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凝心聚力人文海沧迈向新高地

分类: 封面故事 |
海沧,诚如其名,它因海而生,跨海而活,御海而昌。一直以来,海都是海沧的生命线。诚如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教授林安梧所言,海沧,海阔沧广,自古是东西文化交汇之地。海洋滋养了海沧人,也孕育了多元、开放、包容的人文内涵。
海沧的人文精髓深深打上了敢闯敢创、崇文尚武、开放包容文明自强的烙印。而这种精神传承,与其独特的海洋文明分不开。
作为全国设立最早、面积最大、功能最强的国家级台商投资区,一直以来,海沧在两岸政治交流、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海沧打造国际一流人文环境的关键,在于两岸文化的交流融合。这些年来,海沧高度重视家风文化建设,以社区书院为平台,充分挖掘海沧深厚的人文底蕴,着眼于两岸基层交流,将优秀传统文化深耕基层,尤其注重两岸的民间交流,让海沧的文化形象越来越好,进一步迈向人文高地。
海丝古镇正在崛起
清晨的海沧港一片繁忙,一艘艘货轮整装待发
,即将前往东南亚和世界各地,这里曾是古月港的一部分,许多海沧先辈从这里离开沧江古镇,扬帆过海下南洋、过台湾。
说起沧江古镇,老一辈的人,无不竖起大拇指,过去这里是港口要镇,与古商路相同,也是海丝文化的起点。走进沧江古镇,散落各处的“海丝”遗迹令人目不暇接,如同翻开一本丰富的史书,记者得见昔日的灿烂与辉煌。
进入古镇,走过瑞青宫和位于沧江书苑的奎星楼,青石板路铺成街巷,零落的店招、斑驳的墙体再加上木质的店铺门,古色古香的沧江旧街,安静而质朴。据介绍,这里曾是海沧镇最繁华商业中心和经济文化中心,海陆商品集散地,来自南洋的侨批也大多汇寄于此。
海沧文史专家廖艺聪告诉记者,这个片区统称为海丝古街,海丝古街是大街、横街和新街的雅称。这一带居民区从明初开始就依托出海码头形成,三条古街是清末尤其是民国初形成骑楼式商业街,鼎盛时商号达二百多家。
当时,流经海沧旧街的沧江船来船往,据统计,先后有十五万多华人从这里下南洋谋生经商,他们的经历和财富都被镌刻在沧江古镇的红砖大厝里,成为独特的海丝遗珠。
海沧也因“沧江归海,海润沧江”而得名。20世纪初,很多出洋的华侨衣锦还乡,选择在繁华的沧江古镇置业安家、建造别墅。其中规模最大、最有特色的是百年古宅莲塘别墅。这座古宅的主人陈炳猷非同一般,不惜重金用自家宅院办了50年公益学堂——莲塘学堂。
廖艺聪说,西学与儒学并重的莲塘学堂,也是海沧第一所新式学堂,本地乡里的优秀子弟和陈家子弟都可以免费入学。
耕读文化在海沧延续千年,千百年来,海沧涌现出了49名进士、106名举人,“敢创敢闯、崇文尚武、文明自强、开放包容”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弘扬,书院作为古代重要的基层教育机构,为海沧区的文化发展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传承耕读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古时,书院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传承地;当下,海沧区内被再次激活的书院,承接了保留文化的根的任务,正在温润着海沧的表情,孕育着这片土地的气节,赋予高楼大厦和钢筋水泥森林无法呈现的生动,传承保护着千百年来的乡村文脉,激励着人们追逐梦想、
砥砺前行、坚守担当。
坐落于海沧街道后井村的金沙书院,海洋文化展厅、多功能教室、老人活动室等一应俱全。书院内还设有四点钟学校,在这里,孩子们可以相互探讨作业,一起学习文明礼仪、国学经典;还可以唱歌、下棋、看电影。
为了解决家长面临的学生放学后无人看管,作业没人督导的一大难题,这成为“四点钟学校”
成立的重要原因。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发展研究基金会规划师,厦门市海沧街道美丽乡村建设顾问李佩珍告诉记者,“四点钟学校”不是简单托管,而是让教育纳入学校、社区和家庭三位一体的安全地带,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家庭教育的补充,和“耕读文化”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2016年,海沧掀起弘扬耕读文化及书院建设浪潮,记者从海沧区文明办了解到,目前海沧累计开办社区书院30座、“四点钟学校”29所,为海沧传扬耕读文化,弘扬优良家风提供了“良田沃土”。
社区书院建设为海沧文化发展夯实群众基础。开台王颜思齐、南洋民主革命先驱杨衢云、孙中山的革命伴侣陈粹芬、厦门大学初创校长林文庆等大批知名人士,新垵五祖拳、蜈蚣阁、送王船等项目,都是海沧本土传统耕读文化传承的缩影,名人辈出、文风奇盛、情怀绵长,至今仍然熏陶着这里的人民。
事实上,金沙书院不单有书院的功能,还藏有闽南儒学的典籍和资料,展现了海沧先贤——明末东林党后七君子之一的周起元饱读经书放眼全球的理念,弘扬、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用活态的文化交流和合作
传统,既是存在于经典世界中的象征系统,构成我们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根据;又是存在于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人伦日用,日用而不知地滋养着我们的生命。海沧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副主任、海沧区委副书记曹放坦言,如何对待传统,对于一个地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一个家族来说,都关系到价值观的稳定和文化的延续。
海沧区行政建区虽然只有15年历史,但在建制沿革的峦嶂之下,其实潜伏着一条绵延千年的文脉。闽南文化、对台文化、保生慈济文化、海丝文化等在这处海滨邹鲁交融共生,积淀出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作为两岸保生大帝信仰祖地,海沧的保生大帝在两岸“大三通”未通的情况下率先通了,自2006年起,海沧已成功举办11届保生慈济文化节,并应台湾信众之邀,海沧青礁慈济宫也多次成功策划了保生大帝神像赴金门、赴澎湖、赴台湾巡游活动,两岸保生大帝文化交流互通有无,青礁慈济祖宫还被国务院台办列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若是穿行古庙宗祠,推开大门,随处便可听到海沧与台湾的宗亲往事。那是因为海沧有十大姓氏连接着两岸,分别为石塘村的谢氏、青礁的颜氏、祥露的庄氏、新埯的邱氏等。其中,最具功勋的可能是青礁村走出来的开台王——颜思齐。
廖艺聪告诉记者,开台王穷则思变,开疆拓土,不仅在台湾发展史上写下了璀璨史页,并且对海洋文化有着超越时代的认识,支持开拓海上航路,是具有远见卓识的先驱。为了弘扬颜思齐的开拓精神、海洋意识,坐落于青礁的开台文化公园正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作为“闽台文化基因库”,海沧正在大力推动与台湾同胞之间的融合发展,用活态的文化交流和合作,进一步巩固和彰显与台湾之间的血脉联系。
2017年,位于青礁慈济宫西侧的海峡两岸中医药文化展示馆正式开馆,这也是大陆最大的中医药文化展示基地,成为海沧构建人文高地的又一文化地标。走进其间,最令人震撼的莫过于国宝级大型漆画《凤鸣台海》了,据了解,该幅漆画长12.24米、高2.4米,作为海峡两岸中医药文化展示馆的镇馆之宝,翔实描摹了两岸情深的场景。该画为纯手工制作,画材多为中医药用材,天然而珍贵。
融入时代精神,为海沧传统文化建设添活力。诚如曹放所言,传统与现代不是对立的、不是隔绝的,走向现代化,应当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和能量,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近年来,海沧在不断加大力度推进文化地标工程建设,用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等形式彰显新时代建设的亮点和高度。海峡两岸中医药文化展示馆只是其中一个缩影。厚值对台交流优势,海沧将持续增强青礁慈济宫、石室书院两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影响力,推进开台文化公园建设,提升保生慈济文化节、两岸乐活节等品牌活动实效,积极开展对台文化和民间交流。
9月7日下午,在海沧区文化馆,随着盖在两台摄像机上的红布被揭开,《南侨诗宗——邱菽园》电视纪录片正式开机了。活跃于晚清年间的“南侨诗宗”邱菽园,是海沧新垵村人,后移居新加坡,他在侨界树立了一个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标杆,建立了南洋侨界绵延至今的文学联系。
记者了解到,《南侨诗宗——邱菽园》是继《开台王——颜思齐》和《海洋赤子——周起元》之后,海沧与央视合作的第三部本土题材人文历史纪录片。
事实上,近年来,在精心打造本土文化代表作品的同时,海沧还不遗余力推动通俗化、草根化的文化创作活动,形成立体的金字塔式文化产业体系。
通过撷取本土历史文化中的精彩掌故和典型事迹,海沧组织写作团队编写《海沧故事》系列丛书,以故事的形式述说海沧的人文历史。同时,以海沧老百姓的身边事、身边人为蓝本,海沧拍摄了一系列微电影,其中《国学班的义工妈妈》、《古物永寿》、《万吨宝玉一座村》等作品,讲述了台湾义工和本土居民投身文化事业的事迹,让观众在十几分钟内就感受到海沧的民间文化力量,中央电视台影视频道对海沧系列微电影给予了高度评价。
此外,海沧还印制了《海沧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邮册》等一批非遗宣传资料,制作“保生大帝信俗”“海沧蜈蚣阁”“送王船”“新·五祖拳”“海沧土笋冻制作技艺”“闽南天然香制作技艺”等非遗宣传片,极大丰富了文化传承弘扬的形式,拓宽了传播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