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画廊】闽南山水画代表人物邱祥锐:以水映月 以月写水

标签:
邱祥锐闽南山水画代表人物水月 |
分类: 文化 |
闽南山水画代表人物邱祥锐:
以水映月
1938年12月出生于福建永春。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教授
厦门张晓寒美术研究会创会会长、名誉会长。
文/本刊记者
他是一个对月色变幻敏感的人,物体在不同月光的关照下如何发生神奇改变是他的水月创作之源,依赖于月光的启迪,他的水月作品的色彩、构图,以及整个画幅流露的气质,每每让人想穷尽月色的无尽秘密。那样触目的大色块,那样率性酣劲的线条,渲染得画面中的月亮很快有了灵气生命,它们或令人目眩或幽暗,打开了重返童年的记忆之路。
对邱祥锐来说,没有什么比月光更适合成为通往记忆之路的通道了。只要打开它的阀门,记忆中的所有气息就会扑面而来:夜晚中的老家山城,是月亮、星星高远而神秘的气息,是夜光打在吊脚楼的静谧,是溪水潺潺的流动,是山似在沉睡,是水似在喧湍……他在这种情境中深深沉入、体味,大把大把地使用了月光,捕捉月色所掩藏或彰明的奥秘,通过画笔把他的惊叹传达给我们。这既是一种生理上的反应,更是源于生命的企盼。
邱祥锐作品《月光如水照我家》。
三位恩师指引他走上艺术人生路
邱祥锐出生在永春山城,这里山清水秀,群山环绕,有优质的桃溪,有冬暖夏凉的吊脚楼。问他是如何与绘画结缘的,邱祥锐直爽地说,少时就感兴趣,家里住了一位仙游籍画家王羲,抗战胜利后,到此避难的画家离开了永春,遗留下一些文房四宝、旧书籍以及一些画稿。“以前没人重视,也不懂得这个有什么用,春天下雨,没有钱去买烟纸的时候,家里人就拿来当烟纸了。上了学,开始懂得国画,就用他的画稿乱画,慢慢就兴趣起来了。”在中学老师的启蒙下,邱祥锐皮皮毛毛地接触了国画,并没有进入正规学习阶段。初中毕业后,他考取了厦门工艺美术学院(今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来到他的第二故乡——鼓浪屿,遇到了他的第一位导师、著名山水画家张晓寒,从他那里接受了中国画应该强调笔墨、情趣、格调以及画面的诗情画意、内容的文学性的基调。
当时邱祥锐的专业性质不是绘画,而是搞工艺美术,即做泥塑、刻木偶等等,张晓寒是工艺科班主任,宿舍就在学生楼上,当他作画时,邱祥锐等人会上去观摩,有时也跟着一起画,张晓寒则从旁修改、提意见。邱祥锐最初的、较为正统的中国画训练正是得缘于此。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1961年毕业后,邱祥锐留校任教,还未正式上课,就获得到广州美术学院进修的机会,成为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著名山水画家黎雄才的入室弟子,从头开始,接受系统的洗涤和陶冶。正如我们所预料的那样,这对于他当然太重要了,“当时很紧张,但是很受益”,他用一年3个月时间,把五年本科生的教材全部消化完,大量临摹传统名画,与各色各样的艺术家过往,打开了眼界,技法大步前进,“当时每天都在画画,等到要回厦门,才想起来,好像都没有去玩过,离开前想要去玩一下,结果那天大雨倾盆。”
1963年回厦门后,邱祥锐被赶鸭子上架教学生小写意花鸟画。原来去广州美院学习前,学校有两个教小写意花鸟的老师,其中一位在1962年过世。根据当时的需要,学校安排邱祥锐向另外一个老师,也就是著名花鸟画家石延陵先生学习小写意花鸟。这样对他的花鸟画教学以及后来的磨漆画、山水画创作和水月创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对绘画艺术保持探险般的兴趣
采访过程中,不难看出邱祥锐对自己的追求充满了燃烧般的热情,也充斥着变革的新音。好比他手把手教学生创作的磨漆画。一次,他带学生到平潭实习贝雕,看到一个螺钿平磨车间,主要出口金银首饰盒、围棋盘等,邱祥锐大喜,一拍脑袋决定说服学校开设螺钿装饰画课程,即后来的磨漆画。学校采纳了建议。从建议到摸索再到熟练,邱祥锐画风从不流俗,第一张作品《凌波仙子》入选全国首届漆画展,被评选为全国工艺美术“国宝”,由中国工艺美术馆永久收藏。《铁树》(雌花)获省第三届艺术节书画展金奖,获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奖
正如他所言,艺术需要想象,技能的层次始终是基础的,思维与创造才是根基,要抓住了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及时大胆地开拓自己的世界。为此,他将漆画的装饰之美、平面构成原理引到国画上。以作品《昨夜风雨声》为例,为了阐述同一幅作品中的两个时间概念——白天与黑夜,他突破传统构图的格局,大胆地使用平面构图的分割之法,将昨天与今天分割开成一块块,简洁鲜明,主题一望即知,通过投影与分割,强化主体和主题的突出。在这个意义上,邱祥锐是一个自觉的先行者。他最为敏锐和直接地喊出了:我们需要光。古人画月亮,通常是画一个圆或半圆,通过周围的景致烘托月亮的形状,意境高深,但比较没有跟现场光联系,更没有跟西画、磨漆画联系在一起。
“画画的人太多了,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教授、国画家温读耕特别欣赏邱祥锐画空中月、云中月、水中月,“他的作品中种种不同的月光表现,不是传统符号化的程式形象,却是地道的中国式的笔情墨趣,而不是把西画的写生手法硬塞入画面。这说明中西结合需要内在文化的融会,而不是素描和笔墨的简单化相加相减。”
邱祥锐作品《深山人家》。
画水月作品一定要有律动感
从上世纪80年代初构思水月题材至今,邱祥锐一路纵横涂抹,干劲十足,最近他正在创作千江月系列。品咂之中的苦味、甘甜、咸涩,故乡山城的魅力、长期生活在鼓浪屿的热度,让其对明月有一直特殊的感情,他在很长的一个时段里专注水月题材,山城和鼓浪屿所给予的安静,滋养的美感,悟想的情状,成为他一生取之不尽的财富,他在此寻获到力量和灵感。而要出一幅好画,周到的考虑可能是一种必然,更多是意想不到的偶然效果,特别是对工具特殊效果的掌控,水分多一点或少一点,画笔的间离所传达的张力、情感也是不一样的。为了这一偶然效果,邱祥锐笑得很坦然,“可能画一张就好,也可能要画好几张,一遍不好,画两遍,两遍不行,画三遍,今天不行,明天再画。”
精研多年,邱祥锐总结说,画水月,一定要把光感、水的动感、流动的韵律节奏刻画出来,观者才能被水月作品的美狠狠击中,“我过去用墨比较重,现在比较朦胧、清淡,很难说得清楚原因,朦胧是另外一种环境下的感受,会增加联想,境界也会更深远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