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台赛赴台专题】金浪奖和金奖得主解读背后故事6

(2014-07-02 18:08:21)
标签:

金奖背后的故事

台赛赴台

分类: 特别策划

一声咔嚓 五味杂陈

第三届台赛金浪奖和金奖得主解读背后故事

 

采访/整理 本刊记者 刘舒萍

 

台海生活民俗新闻类金奖得主陈亮5年里拍了5万张的弄堂生活

 

 

【台赛赴台专题】金浪奖和金奖得主解读背后故事6
2011年6月19日,无锡吴桥西路,梅雨季节,大雨过后,居民们在弄堂里烧煤炉,或从窗户里探出头来聊天。

 

 

我开始拍摄弄堂,完全因为喜欢江南弄堂。没来江南之前,心里就对江南充满了许多诗意和幻想。2007年毕业后,我来到江南小城无锡工作,四周逛了一下,这里千年古运河环绕,无数条古香古色的老弄堂遍布运河两岸,清名桥古运河边的弄堂有江南的味道,它安静,离城市也很近,只有一两公里。于是,我便租住在弄堂里一间十平方左右的房子,尽管我后来搬了两三次家,范围还是一直在古运河一带。

住在这里的居民被城里人看作贫民,这里的老房子被视为危旧房。如果不是提到拆迁或者某些矛盾的事件,这里的人常常是被忽略的。不过,在我看来,世代生活在弄堂里的他们,既纯朴又善良,没有现代城市里那么多欲望,他们热爱生活、相互尊敬、平等相处,过着自足平淡无求的生活,也不会把你当成外地人,我出出入入,大家都会打招呼,这里给我一种归属感。

我喜欢在这里跟他们一起过着家人般的简单生活,喜欢跟他们交朋友、聊天。吃饭了,邻里间会坐在一起吃;结婚时,弄堂里挨家挨户分糖水;办丧事时,大家都去帮忙。我天天背着相机出入,他们见惯不怪,遇到红白喜事会叫我去拍照。一般拍丧事,家人会很反对,但他们没有,“没事的,小陈,你去拍吧。”

无锡的大小弄堂我都跑遍了,许多人一看我就打招呼,“你又来拍照了!”我也很坦诚,直言不讳地告诉他们,我是摄影记者,不是为拍新闻照片而来,而是要记录他们生活的。弄堂这个地方的人啊,真的很爱干净,把门口当成自家院子,每天都起来打扫,出现窟窿,就拿水泥堵上。目睹了很多次的我,有时还逗对方,“你看,缝缝补补又一年。”因为已经补了很多遍。对方会笑着回答,“那也得补啊。”他们其实就是把它当院子,在这里吃饭,在这里取暖,在这里纳凉,在这里工作,在这里洗澡,在这里缝缝补补。

2009年工作上的失意,让我对城市和城里人感到非常失望,于是,我经常背着相机游走在弄堂里,逃离钢筋水泥筑成的冰冷城市。一个人背着相机,走在亲切的弄堂里,心里很平静,似乎也只有在弄堂里,我这个失意游子才能找到些许归属感和一丝丝心灵的慰藉。 

不过,自2009年起,无锡加速“城中村危旧房”改造,一些弄堂陆续被拆掉,被改造成商业街,我忽然感到将要失去什么宝贝似的。有一年中秋节,弄堂的居民还在拜月,旁边的酒吧一条街音响大得不得了,另一边农民工兄弟还穿着裤衩连夜干活,那种矛盾对我冲击挺大的,特别感慨,更加强烈地意识到自己要加快拍摄进度。我开始有计划地进行拍摄。

2011年,我在报纸上发了一组有关弄堂生活的专版。这是我首次对外发表弄堂系列的作品。见报后,没引起什么反响,直到同年6月份,我参加了那次分享交流会。当时,财经大学的一位林教授来到无锡,他是一位很有名的评论家。我们当地摄影协会秘书长唐老师组织召开一个小范围的分享交流会,大约10人,他让我也准备一下片子。我带了七八十张、没有经过编辑的弄堂作品过去。林教授看了以后,鼓励我继续拍下去,并指点我要注意广角的运用,要坚持用彩色。我听了很受鼓舞,回去认真梳理弄堂专档。在唐老师的鼓励下,我投稿参加了大陆的首届青年摄影大展。

同年的11月,丽水摄影节展上,我参加了《异江南无锡常州九人展》。展前锦上添花的是,我得知《弄堂生活》获得首届青年摄影大展提名日常生活作品。展览展出后效果不错,也收到一些建议和较苛刻的评论。有人建议我作品应该更艺术化,我觉得,对于弄堂,我始终是个客观的观看者,应该更真实、客观一点,我不否认可以用艺术的手法来拍弄堂,但我坚持我的拍摄方法,这样会更质朴、更真实、更客观、更丰富一点吧。

首展以后,又在离我家几十米的地方,举办了一次小型展览。因为照片讲述的都是弄堂里发生的故事,亲近性很强,很多老头、老太、小孩一边看一边笑。我挺高兴这些照片能够勾起他们的记忆,获得本地居民的赞同。从那以后,我依然租住在无锡弄堂里,依然每天早餐油条豆浆或是稀饭咸菜,依然背着相机穿梭在幽深的弄堂里。

不同的是,去弄堂里拍照的摄影爱好者和摄影家多了起来,有些地方成了热门的拍摄景区,对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一定干扰。有些居民回来跟我抱怨,那个谁又来拍照,拍我们的老太太很丑的一面,结果还发到报纸,或者发到网上了。次数多了,他们有时候甚至对我也有些反感。主要是因为一小部分摄影者没有把握好拍摄的距离。针对这些不愿意被拍摄的当地居民,我会尊重他们,收起相机,跟对方聊聊天,拉拉家常。这回不给拍,多去几次,他也就不反对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弄堂的景观和韵味渐渐变得面目模糊起来。为此,我经常利用早晚上下班时间和节假日,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各个弄堂里,无论刮风下雨或下雪,严寒酷暑,很多时候为了赶光线四五点就起来拍摄,范围扩张到常州市、苏州市、浙江省等地,五年多拍摄约5万张照片。

如今,当年拍摄的弄堂在慢慢消失,许多弄堂逐渐被打上了红色的“拆”字。一条条曲折幽深、古香古色的老弄堂在不断消失。消失的不仅仅是弄堂,江南人这种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也随之消失,甚至是江南文化。我能做的是用相机将这一切记录下来。

201310月份,我离开无锡,开始系统梳理弄堂作品。事实上,《弄堂生活》只是《江南弄堂》中的一部分,《江南弄堂》共有四部分,我现在还在总结,先大概整理了100张,发现还有些不足。如果以后有机会,我还要去拍江南弄堂。那一条条曲折幽深、古香古色的老弄堂,那时的家园,那时的邻居,那时的生活……这些割不断的绵延岁月,成为我难以忘怀的追忆。

 

 

【台赛赴台专题】金浪奖和金奖得主解读背后故事6
陈亮
广东湛江人
自由摄影师
获得奖项:台海生活民俗新闻类金奖
获奖作品:《弄堂生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