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赛赴台专题】金浪奖和金奖得主解读背后故事5

标签:
金奖背后的故事台赛赴台 |
分类: 特别策划 |
一声咔嚓
第三届台赛金浪奖和金奖得主解读背后故事
采访/整理
台海环保科技新闻类金奖得主柳涛:摄影像镜子能正衣冠
2012年8月11日,一名穿着铁甲衣的小提琴手通过特斯拉线圈演奏出了变幻莫测的音乐闪电。
傍晚,一栋栋小洋楼的轮廓由远及近渐渐模糊,天空的星星由近及远渐渐现形。福建长乐市鹤上镇大厝村的王增祥和伙伴们,把一件件乐器、道具和特斯拉线圈的设备,搬到了房屋旁边的空地。30分钟后,一道道伴有强音的闪电,顿时划破了小村的天空,许多村民闻声赶来,以为“出大事了”。
半支烟的时间,大人小孩就聚集了一大群。“太神奇了,他怎么不会被电到啊?”很多村民不解,几名在演奏摇滚音乐的年轻人,被身后的闪电不时击中,却毫发无伤。一名年轻男孩,穿着铁甲衣,在弹奏着一支改装过的吉他,百万伏的闪电随着音乐的节奏直接穿过他的身体和乐器,在场的观众个个目瞪口呆。
这是福州同城媒体报道过的新闻,我看到后认为还有很大的拍摄空间,第二天就联系了采访人,先后花了6天时间进行了拍摄。于是,这才有了开头的这一幕。实际上,这种闪电音乐的现场感比图片更加让人震撼。
在夜幕的掩护下,百万伏的闪电随着音乐的节奏直接穿过演奏者的身体和乐器,却毫发无损,令人称奇。这样的人工闪电是通过特斯拉线圈的原理制作而成的,乐手通过穿着特制的钢丝衣服轻轻地拨动琴弦,瞬间,高达100多万伏的电压和吉他发生感应,一道道紫红色的闪电划破夜空,闪电的频率伴随着音符在跳动,电弧线时长时短,惊险刺激。
这一切不是魔术,而是王增祥和他的乐队正在进行闪电表演,打出了会唱歌的闪电。百万伏电弧打中人没事,关键就在特制的高压电圈和铁甲衣。特斯拉线圈的原理是使用变压器使普通电压升压,然后经由两极线圈,从放电终端放电的设备。通俗一点说,它是一个人工闪电制造器。在大陆热爱这种升压放电器的人并不多。
“小的时候,家里是修理电器的,从小就喜爱捣鼓一些半导体电器。”“闪电侠”王增祥是团队的领导,出生在福建省长乐市鹤上镇大厝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小就是个“技术控”,2001年考上了福建农林大学机电学院,在学校实验室第一次接触到了特斯拉线圈,并被这种神奇的蓝光深深吸引了。从此,业余时间里,他一直闷在家里坚持研究特斯拉线圈。2007年6月,王增祥在自家楼顶成功地做了第一次室外实验,闪电达到了1.2米。
“现在做的特斯拉线圈,高度有1.8米,闪电能够打到4.2米,是目前国内最长的人工闪电。”王增祥说,闪电发出的长度与设备本身的高度比,每增加一倍,难度就要增加4倍,但这种技术已经被他攻破,只要成本允许,还可以做出更长的闪电来。
2012年3月,王增祥从一家月薪8000多元的电子企业辞职后,一门心思地再研究起了音乐闪电。“如果这种创意运用到了大型演唱会,视觉效果将比焰火还要震撼。”王增祥自信地告诉记者,他和伙伴们正在筹建一支“雷霆疯”乐队,这也将是大陆地区独一无二把闪电与音乐完美融合在一起的乐队,全队有10个人,每周在一起排练一次,不久就会在福州各个舞台闪亮登场。
这支与“闪电”共舞的乐队,后来上过一些大型的知名综艺节目,他们的惊艳亮相让许多人记住了这支团队,并被各大媒体采访报道过。目前,这支音乐队还没真正走向市场,还在进行实验。
这整组照片是一组弱光拍摄,光比较大,技术上,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利用三架角,小光圈,闪光灯然后进行了30秒的长时间曝光,让照片中层次、光线、构图更加分明。在拍摄之前,我就已经想好要先拍什么,后拍什么,最后拍什么,做到意在笔先。图片故事是一种线性活动,每组图片故事都有它的逻辑性,可以是时间空间,可以是事件先后顺序,也可以是倒叙。你问我“编辑这组作品的思路或主线?”,其实我也不会编,一般都是按事件的时间顺序来排列。
对于摄影,我是半路出家。最早接触摄影是1993年,花了400块钱在老乡手里买了一台旧相机,什么牌子的记不清了,玩了几年坏了,后来搬家又丢了,当时只是拍拍纪念照。到了2000年,我在厦门一所民办高校工作,领导让我兼任拍摄学校的各种活动,便于存档和宣传。从那以后,我开始自学摄影,到现在,真正从事新闻摄影刚刚10年。作为专业摄影师后,头两年我压力很大,主要靠自学,模仿卓越。当下的社会有很多拍摄的题材,主要看摄影师是否能真正沉下去拍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面上“我来、我拍、我走”。
很荣幸这次受邀去台北参加第三届颁奖、跟台湾摄影师进行交流。很遗憾的是,因为个人的原因不能参加,要到北京办展览。这个展览前后花了8个月时间,这是由《南方周末》图片总监李楠,《大众日报》图片总监孙京涛,《民族画报》摄影师袁冬平三位老师组建“LSEE摄影大师工作坊”的10位知名摄影师的“万岁——万宁”主题展。我其中的作品是“行海记”,拍摄的是海南省万宁市的渔民生活。
不能亲临本次赴台活动现场,遥祝台赛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