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文/陶小艾
作为一名亲子阅读的推广者,我初读《阿文的小毯子》这本绘本时,就一下子喜欢上了它。我喜欢它的图画风格和故事内容,更加喜欢阿文父母的成长,而这些也印证了我的成长。阿文的父母如一面镜子映照了我最初的模样,只是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父母最后都能像阿文的父母一样,接纳孩子,呵护孩子的安全感。
这个故事很简单:当阿文还是小宝宝的时候,他就拥有了一条小毯子,阿文非常喜欢它。不管是上楼梯、下楼梯,在家里、在外面,阿文总是说:“我去哪里,小毯子就跟我去哪里。”不管是橘子汁、葡萄汁,还是冰淇淋、蛋糕,阿文总是说:“我喜欢的东西,小毯子都喜欢。”这就是阿文的生活,和小毯子形影不离,把小毯子当成自己的朋友。
然而,因为邻居阿姨的一句“阿文长大了,怎么还带着小毯子到处走呢”,阿文的父母内心起了一丝慌乱,接下来做了一系列的事情:让阿文不要和小毯子在一起,想尽办法藏起来,最后还把小毯子用醋浸泡。可即使这样,阿文还是喜欢它,他把小毯子拖出去,在沙堆里搓一搓,再埋到花园里,然后拿出来,就觉得还是原来他喜欢的小毯子。最后,妈妈想到一个办法,把小毯子做成小手绢,陪伴着阿文成长,问题才终于解决了。我相信,阿文终有一天,会收起小毯子,把小毯子放在记忆的最深处,因为那是曾经陪伴他走过快乐时光的朋友,而在新的阶段,他一定又会遇到新的朋友。
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他没有喜欢小毛毯,但是他对汽车情有独钟。每次出门他都会带一辆甚至几辆小汽车。等餐时,他会拿出来玩;堵车时,他也会拿出来;去公园时,他会把小汽车放在沙土里;再到后来的每次旅行,我都会提前和儿子沟通,让他选择带体积小而轻便的汽车玩具。可我也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在儿子入园时,他每天都要带一辆小汽车,开始我也纠结不知如何是好,但是我心里明白这是孩子的“安全毯”,就像阿文的小毯子一样。安全毯现象,是儿童成长时期不可忽视的一个现象。
陪伴孩子的不论是一个小毯子,还是一个小玩具,抑或只是一个小玩偶,这些在孩子眼中是能够被认同的最具体的存在。而孩子因为这种依赖而建立起来的稳定的安全感对孩子早期心理发展极为重要,这种安全感将贯穿孩子的一生。随后我在孩子入园时,把孩子的一些特点,以及他喜欢的事物都和他的主班老师进行了沟通,让我特别开心的是,老师并没有认为我给她添麻烦了,反而很高兴能看到我如此重视孩子,并愿意和学校一起引领孩子成长。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虽然我允许孩子带玩具到幼儿园,但是我也慢慢地引导孩子理解,他可以做到没有玩具在旁边守着也能入睡。就这样,等待着,等待着,即使中间会有一段时间反复。这是一个有些漫长的过程,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耐心地等待。
在这里再分享凯文·享克斯的另一本书——《我好担心》。
记得我第一次看这本书时内心超级震惊,我想象不出来,小莉,也就是故事的主角,一只个性鲜明,美丽可爱,但又有点娇气害羞的小老鼠,竟然会有如此多的担心。她真的是无处不在担心,无论大事情小事情还是不大不小的事情,她总是每日每夜、无时无刻不在担心。我们一起看看她都担心什么:爸妈会不会突然不见了;自己会不会因为变小在澡盆里淹死;墙如果裂开会不会有怪兽爬出来;院子里的大树如果倒下来,砸在屋子上怎么办;暖气片里发出的怪声会不会是一条蛇;自己心爱的布娃娃小花瓣会不会受委屈,永远不见了;到游乐场她担心;过生日她担心没有人来怎么办,结果那天来了很多人,她又开始担心蛋糕不够吃怎么办;万圣节那天她担心如果大家都是蝴蝶的打扮那该怎么办,当她发现只有她一人如此打扮时她又担心她是唯一……
当我读完第一遍,竟然有想要疯掉的感觉,我在想,一个小小的孩子怎么会有如此多的担心呢?她的担心从哪里来呢?这一刻的我,有点像书里小莉的奶奶,爱她却也真是受不了她的担心。但是前面所有的铺垫都是为了后面,最后的担心来得汹涌而强烈,她最最担心的是——上学。好在故事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凯文·亨克斯太了解孩子了,他最后给小莉找到了一个与她一样的好朋友小玉。当放学后,她笑着和老师说“我一定会来”时,竟然还不忘加一句:“不用担心。”
在所有人的担心里,小莉平稳地过渡到不需要担心。在这里,我由衷地对小莉的爸爸妈妈竖起大拇指。他们对小莉没有一丝责备,从他们的眼神、行动上,都可以看得出,父母对小莉的爱是温和的,是用心的,用心呵护了孩子的每一步成长,用心呵护了孩子的安全感。
这些,同样身为父母的我们是否可以做到呢?
想了解更多内容,清关这公众号“陶小艾(taoxiaoai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