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音

分类: 日本文化 |
本来把标题写成“日本之音”,感觉像广播电台的名字,就把“之”改为“的”了。
十几年前,和一日本朋友在首都机场附近的宾馆前散步。他说去对面村子看一眼,我俩便走上通向村子的大道。大道两边是高大笔直的白杨树,走着,聊着,他突然停下,说别说话,过了几分后他才说,日本没有这种声音——白杨树的音。初秋的京郊大地,微风习习,使摇曳的杨树叶发出阵阵涛声。
这便是大陆的气派。
我一直对日本造型有兴趣,日本文化毕竟是“型之文化”。但那以后,多少会留意日本的音。NHK有一纪录片叫“京都寻声”,副标题是“持续保护传统之音”。寻找的传统之音主要是为舞蹈伴奏的传统乐器演奏、社戏的音、祭祀活动的音等,仿佛要把人拉进初始的故乡。
日本传统乐器大部分源于中国,主要是唐朝。但经过千年流变,如三味线、古筝、尺八的音色都带有些沙哑、苍凉、朴素,不如留在中国的子孙圆润饱满,好像在沉淀,积淀,如古家具上的包浆一样耐人寻味。
就日本的演歌和流行歌曲,人气歌手的嗓音也都是带有沙哑。在流行歌手滨崎步如日中天的时候,我问一日本朋友她到底好在哪儿,答:嗓音接近中性,有磁性。
我在日本松江市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的住处与松江城很近,走路不到十分钟,到周作人说的最爱日本的西方人小泉八云的故居也在步行十分钟内。我周围有几个神社和寺院,常常可以听到晨钟暮鼓,甚至夜晚有打更的声音。那声音透过纸窗,仿佛要把人拉到远古,带到永恒。
在茶道里,听茶釜里沸腾的水声是一大科目。汤音在釜,如闻松籁,是何等的飘渺(引自山本兼一《寻访千利休》)。
有一次看NHK系列纪录片《美之壶》的一集,介绍艺术家北大路鲁山人陶艺作品。其中一收藏家拿出一件他做的酒壶,把玩后说,还有一个乐趣是听往酒壶里倒酒发出的声音。其实,享受这些小情趣也是要把心静下来。
借用“底色”一词的用法,这些都算底音。沉浸在底音里,会像躺在母亲的怀抱一样踏实,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