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川濑敏郎《一日一花》

由插花发展出花道,就不止是为装饰,更是要探索和表现生命的本质和宇宙奥秘。川濑敏郎作品集《一日一花》的好,正在这里。
日本传统文化大多来自中国和朝鲜半岛。最初,担负这一文化传播任务的人多是佛教僧侣,其中包括来自中国的和尚,以及日本到中国交流和游学的和尚。于是,与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自发地创造文化的形式不同,像茶道、花道、香道等各种日本的许多“道”,几乎都源自寺院,与佛事相关,并且使这些“道”带有了佛教意味——探索和表现生命的本质和宇宙奥秘。
花道开始于寺院里供奉神佛的插花,后来发展出许多种类和流派。我最喜欢的是川濑敏郎这类“投入花”,就是尽量保存花的自然形态。
其中的原因,不妨抄几段这本书的前言。
“我在‘投入花’中使用了各式各样的花草,我的足迹遍布山野,在寻寻觅觅中,发现那些被鸟啄虫蛀、风雨侵蚀、濒临枯萎等生死随缘的花草,比美丽绽放的花朵更加引人入胜,感觉心灵之窗被开启。正是从那个时候,我真正体会到插花的喜悦。
“在路边看到的一株不起眼的小草,通过插花竟然也能呈现出一种崇高的姿态,这如何能不使人欣喜呢?在插‘投入花’时,要将心仪的花草迅速地采摘下来,立刻插入水里。这个过程不只是在意外在的形,更要挖掘出其内涵的神韵,只有此可略加些许人为的雕饰。”
“我认为,日本从古至今一直是一个未经人工雕琢的自然之邦,崇尚‘素’之美的心情大概也源于此吧。在这样花草环绕的生活中所衍生出的‘投入花’便是‘素’之花,即不添加任何人为因素、展现草木花自然姿态的插花。挖掘出‘投入花’的美与灵魂的是诧茶的茶人。
“所谓‘素’,即添一分则嫌多、减一分则嫌少的极致之美。在这一年三百六十天的‘一日一花过程中,我致力于诠释‘最高的技巧即没有技巧’,在不着痕迹中传达‘素’之花极致的自然姿态。”
这里,作者是用“素”而不是茶人说的“闲寂”来表达自己的追求,非常朴素。不过,我总觉得需要进一步解释一下,尽管作品可以说话;因为,追求“素”所要引出的本质有必要点一下。
不知道作者是怎么想的?不妨,我来谈点看法,有机会再与作者切磋。
看“投入花”的极致造型,我会想到中国古典《菜根谭全编》里的两段话。
这一声,这一花,就是禅趣,就是生机,就是机神。禅是一枝花,佛祖拈花一笑的那枝花。
在插花造型上,日本茶圣千利休最擅此道。他几乎能在任何环境都可以投入神奇的一枝花,顿然蓬荜生辉,一花开天下春,一花压百物,使最平凡的花草如牵牛花、木槿成为世界的主人翁。这话改日再说。
川濑敏郎这本书里的插花比千利休讲究。首先是在花器的选择上,几乎都是古董或者是仿古精品,但在色彩上跟千利休近似,就是花器的颜色接近泥土,古老的泥土。这与千利休茶室的颜色接近,一枝花开在大地上,堂堂正正的、唯我独尊的待在那里,大美不言。
其次就是花的造型,与四季变化对应,选不同的花,但一定要有生命的张力,推着一日一花的展开。这是作者深思熟虑的安排。
第二段:“吾人适志于花柳烂漫之时,得趣于笙歌腾沸之处,乃是造化之幻境,人心之荡念也。须从木落草枯之后,向声希味淡之中,觅得一些消息,才是乾坤的橐龠,人物的根宗。”(选自清刻本。造化:大自然。荡念:放纵的念头。消息:一消一长,互为更替的道理。橐龠(tuó,yuè):古代冶炼用以鼓风吹火的风箱。橐是箱子,龠是送风管。喻为动力、源泉。人物:人和物。根宗:根源。)
我以为,这是花道的根本。一件作品是否精良,要看它是否表现出“乾坤的橐龠,人物的根宗”。因为,道总是要帮助人解脱的,让四苦八苦的人生有盼头,看到希望。
看百度百科“一日一花”条目对这本书有这样的介绍:“在东日本大地震后,川濑敏郎从2011年6月开始的一年,用古老、质朴、布满历史痕迹的器皿当做花器,依据时节到山野里找最当令的花叶,融入花器中,并持续在网上连载‘一日一花’专栏,广受好评后汇编成这一册精美的图鉴。”
——很好,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