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缺美的日本历程

标签:
日本文化花器 |
分类: 日本文化 |
日本人做事有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习惯。但在审美趣味上,也有欣赏残缺美的一面。日语叫“不完全之美”。1906年冈仓天心在美国出版了英文著作The
Book
of
Tea(《茶之书》)后,这一日本文化的特点便广为人知。书中写道:
托中国互联网的福,在网上可以看到日本NHK电视台的系列文化专题片《美之壶》。这是介绍生活中各种隐藏之美的全新艺术鉴赏节目,涉及日本建筑、料理、工艺美术、风景等多个方面。“壶”在日本语里,除了有汉语“壶”的意思,也指“要点、关键”。节目把日本文化的美学元素以及鉴赏法,分成若干个“要点、关键点”(即:壶的含义),随着悠扬的爵士乐,日本文化的形式美,及与古今东西美丽事物的配合之妙,娓娓道来,真是美的历程。
我印象最深的是,《美之壶-花器审美指南》(http://www.tudou.com/listplay/E9Nfgo_7Pgg/XbNHIZeywvM.html)一集。片中不仅介绍了标准花器的来龙去脉和美学要点,也涉及花器的残缺美,尤其是真正残缺的花器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叫人震撼。比如,残破的花瓶、年久破损的竹篮、陶瓷残次品等,都可以利用为妙趣横生的花瓶。这些物件,用来插花很美,即使把玩儿凝视,也妙不可言。
我琢磨,所谓残缺美,关键在残缺得自然,不能人为作残。就是道法自然。就像人一样,高矮胖瘦、富贵贫贱,只要活得自然,就都很美很妙。反之,无论多么高富帅白富美,一旦做作,就很丑陋。我甚至想,景德镇那些残次品别都扔了,搞得一地瓷片,既浪费也污染环境;不如像日本人那样利用起来,美化生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要是成熟到能欣赏“丑”,肯定是高境界。其实,人生因缺憾而有滋味,世间因“丑”而丰富。阿城说中国文化有一种“审丑意识”。这倒又印证了一个常识:日本传统文化几乎都渊源于中国,只是日本做得更纯粹更极端更连绵流长。
下面这些物件,可以作为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