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对细节的敏感力是如何养成的

标签:
日本文化国民性 |
分类: 日本文化 |
十年前,有一本畅销书叫《细节决定成败》。之后,“细节决定成败”便成为流行语。
说日本人是最擅长细节的民族,恐怕争议不大。即使有争议,也只有德国人可比。
日本人对细节的关注,当然与狭窄的生存空间有关,与变化分明的四季和多样性的生态有关,也与禅宗的影响有关,等等。可以说,关注细节已经成为日本人的生存方式。在日本,对细节马虎,无异于丧失工作能力。
那么,日本人对细节的敏感力是如何养成的呢?找个实例来看,可能比讲大道理更清楚明白。日本著名诗人、小说家室生犀星(1889-1962)的散文《日本的庭园》,是一个非常好的实例。从作者对日本庭院的感性描写可以看出,日本人对细节的敏感力是如何磨练出来的。
文章中有一段话很有趣:“只要深入园中,没有一件事是轻易可成的。在此领域中,最忌讳说:‘可以了吧!’‘差不多啦!’他们一旦前进,就决不会后退。造园人的结局多半是倾家荡产,困居陋室。”为什么呢?作者没有细说。我想,这可能与日本人对细节的敏感度普遍很高有关,不好糊弄事。以此类推,外国同种产品要想打开日本市场,大概只有拼价格一条路。
其实,从欣赏美景,到以一粒沙子看世界,尤其是能从平凡的物件上琢磨出滋味,靠的是对细节的敏感。而日本人的这种敏感力,得益于中国的禅宗。只是日本人把禅的精神发扬光大到各个领域。庭禅一味,茶禅一味,剑禅一味,农禅一味、工禅一味……,士农工商,诸业如禅,都是修行。
室生犀星:日本的庭园
我近来觉得,庭园中既不需树木,又不要石块之类。单有篱笆即可,光看篱笆,其它就看泥土或踏脚石,或青苔;树木要尽量减少,石头也要尽可能省去。何故如此?因为篱笆在庭园中最先映入眼帘,而且,不论从前边、后边,还是客厅都看得见。我想若有整齐美观的篱笆墙,光看此墙就足矣!至于狭小市井庭园,我更期望只要能瞧见篱墙就可以了。龙安寺④四周以瓦顶墙环抱石庭,是因为如无此墙则有使石庭失去完整、紧凑之感。市井小庭园如依照四时节气,把各种盛开的花木作成植物篱笆,那末,单看这种篱墙也满好看的。那种纷然杂植的狭小院落,极易令人联想生活上的懒散。庭园是日本礼仪服饰的表现,即使在贫穷狭窄的庭园中也有日本肌体的存在。建造庭园并非奢侈浪费,如果说我们从茶室的陈设能直接了解父母的活生生的历史,我们能亲身感受到骨肉之情的话,那末,庭园中哪怕一块山石,一棵凤仙花,也能告诉我们家庭历史的。
(龙安寺庭院,日本最有代表性的枯山水庭院,枯山水庭院也叫禅庭)
多少讲究一点的庭园,只要看见瓦顶墙就满好,瞧着瓦与土的墙,能破除人们在造园中的贪多喜杂的成见,但是如果到达这一步,便意味着此人临近寿终之年了。一个人,一生中总是营造华美的庭园,后来又整日观赏瓦与土,不再注目山石、灯宠⑤及花木之类,这种人方可称为独立的造园师。假如有这样的人——他不拥有什么院落,从来都在头脑中建造庭园,那末,说不定此人最终只观赏篱墙与泥土就十分心满意足了。那些遍观天下名园的人自然是什么也不需要的!
旅行当中,我在深山的小路上发现一株幼树,枝头结了五、六颗毛栗。我觉得结栗的枝条很美,于是盼望它快些长大,打算回东京那天把它带回去。我每天清晨散步,路过小树旁时,总要瞅上几眼。本来毫无用场的青毛栗竟逐日肥实,仿佛躲在枝条之间悄声诉说爱情的姑娘,眼看那果实丰满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