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日本文化国民性 |
分类: 日本文化 |
周作人先生最擅长以一粒沙子看世界。他在1957年发表的杂文《羊肝饼》,借一样吃食指出了中日文化传统的一个差别。他写道:
有一件东西,是本国出产的,被运往国外经过四五百年之久,又运了回来,却换了别一个面貌了。这在一切东西都是如此,但在吃食有偏好关系的东西,尤其显著,如有名茶点的“羊羹”,便是最好的一例。
“羊羹”这名称不见经传,一直到近时北京仿制,才出现市面上。
现在说起日本茶食,总第一要提出“羊羹”,不知它的祖宗是在中国。
近时在中国市场上,又查着羊肝饼的子孙,仍旧叫作“羊羹”,可是已经面目全非——因为它已加入西洋点心的队伍里去了。
我在2007年出版的《樱花与武士》引用了这几句话,并感慨道:
够尴尬的吧?一块小点心的经历,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多么复杂的情感图画。这就像是说:是学生而不是老师的子女保留了老师的真传。如果你到日本住一段时间,对“这在一切东西都是如此”这句话会体会更深,心情也更复杂。不知周作人对有些日本人说的我们日本人才是真正的唐宋子孙有何感受?反正,在日本,你会经常碰到这种像小孩子吵架一样的尴尬事。
周先生把其中的原因归于:在日本文化上有一种特色,便是“简单”,在一样东西上精益求精的干下来,在吃食上也有此风。
我同意这一观点,也把解释这一现象作为《樱花与武士》的一个主题。在书里,我选取日本刀作为日本技术的象征,来表达“在一样东西上精益求精”的特点:
日本刀举世闻名。它的样式非常简单,甚至可能是世界上样式变化最少的刀。但日本刀在光泽度和硬度等细部要求上却非常高,很有些百炼成钢的特点。这一点非常像写书法字,在书法中写“一”字往往比写笔画多的字更难。因为笔画多的字本身表现力就很丰富,如一幅画;而“一”字则太简单、太单调。因此,要在简单单调的东西上表现复杂的情感,没有多年的修炼是很难办到的。当然,如果修得正果,其美则妙不可言。日本刀就像是在这“一横”上的功夫,它不单对冶炼技术有很高要求,而且只有经过长期身心磨炼的匠人才能锻造出来。
由于拙著是在文化机制上进行分析,涉及门类虽然较多,却不是“在一样东西上精益求精的干下来”。昨天看了美国人大卫·贾柏2011年拍摄的专题片《寿司之神》(影片网址http://www.tudou.com/albumplay/FcndZmiUs_o/2HgfivJRSBo.html?tpa=dW5pb25faWQ9MTAyMjEzXzEw
影片广告词介绍道:现年86岁的小野二郎是全球最年长的三星大厨,他是师傅中的师傅,达人中的达人,在日本地位崇高,「寿司第一人」的美誉更远播全世界。终其一生,超过55年,他都在握寿司。他的技术举世无双,称二,便无人敢称一。他的寿司店「数寄屋桥次郎」远近驰名,从食材、制作到入口瞬间,每个步骤都经过缜密计算。这间隐身东京办公大楼地下室的小店面,曾连续两年荣获米其林三颗星最高评鉴,被誉为值得花一辈子排队等待,饕客络绎不绝,盛况慑人!如今,小野二郎的儿子即将承继他毕生的心血。透过镜头,我们将看见完美寿司背后,绝不妥协的信念和态度。小野二郎带给饕客的,不仅是口腹上的满足,更是心灵上的撼动。
老实说,一生只干一件事的最大困难,是常年重复一样事情会使工作变得简单乏味。尤其是在功成名就之后,会感到缺乏挑战的无聊。中国最大的房地产企业万科董事长王石,就是在房地产成功之后选择登山、游学欧美来挑战自我的。其实,人生最大的挑战还是“在一样东西上精益求精的干下来”。
一个是日本的寿司之神,一个是中国的地产之神,这二位神仙哪位更精彩人生、光荣绽放?这要看您看问题的角度,就是价值观。不过,我还是要重复我的理念,日本这套一生只干一件事的职业观,门槛很低,大多数人可以参与并成为中产阶级;而中国“人挪活树挪死”的职业观,特别是“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成功学,容易造成两极分化——“这在一切东西都是如此”。
至于长期注意力集中还有助于延年益寿,则属于养生话题,这里不谈日本人的长寿原因。
就地域狭窄的日本,正是来自中国的禅宗告诉日本“一即是多”、从有限发现无限的智慧,体味“日日是好日”的境界。当然,也正因为是禅宗的,所以没法理论化这套职业观,只能不立文字、以心传心、教外别传,诉诸公案。《寿司之神》就是一个禅宗职业观的公案。
不妨附上《寿司之神》关键句,去体味其中的禅意。
一旦你决定好职业,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526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