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本人吸收外国“科技”的特点

(2014-10-13 18:07:43)
标签:

日本文化

国民性

分类: 日本文化

日本主动地大规模地引进外来文明的行动开始于向隋朝和唐朝派遣留学生。这些留学生通常叫遣隋使和遣唐使。仅派遣遣唐使前后就有二十次。当时航海技术不成熟,渡海风险极大。据估计,渡海人员死亡率约为50%。这种求知欲是现在的留学生无法比拟的,当然收获也无法比拟。仅从那些遣唐使带回日本的科技种类看,就包括天文历法、数学、医药学、建筑土木、纺织、工艺、农业、甚至还有科技体制等,这使日本有了较完整的科技体系。之后,留学生在日本社会发展中始终占有重要位置,这不仅是因为他们带回了大量文物,更重要的是他们开过眼。

这里不妨找个遣唐使的例子看一下。空海和尚(774835)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人物。空海不仅是日本一个重要佛教流派的开创者,也是日本文化的主要推进者。据说空海是日本历史上无人能比的“万能天才”。他曾经历时七个月达到当时的世界文化中心长安,游学两年后满载而归。在中国,空海不仅学习佛教,还积极学习美术、工艺、医学、建筑、水利等当时最先进的文化和技术。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汤川秀树在《空海》(《日本史探访·大佛开眼与平安迁都》)一文里对空这样评价道:“他不仅从理论,当然也以视觉的,或者是式样的,甚至是以物品的形状、造型为媒介来考虑事物,所以他的思考具有三维的构造,思想是立体的体系化的。这也是他的特色。”也就是说,空海在考虑中国的文·物时,不仅仅是局限于理论本身,而是从事物的构造开始感觉与思考,是一种构造性的思维方式。一句话,由于考虑到回国后怎么运用和制造,所以一定要亲眼看实物,学会拆卸和组装。在对待知识这一点上,海的思想代表了日本人的基本思考模式。

打个比方说,如果你要学习外国的椅子制作方法,当然要看一些制作椅子的理论书籍,但是仅仅看书是不够的,你还要看实物,最好把它拆开再装上几次,以了解各个部分的构造和功能。这样就可以在回国后重新做一个椅子。如果你是个有心人,还可以对椅子的某些部分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改造;如果你看过各种样式的椅子,还可以把它们的不同特点分别排列开来,按照自己的需要加以改进、组装;甚至你还可以开发出集坐椅躺椅按摩椅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椅子。这便是日本人接受外国技术的基本方式。同时,这种方式也成为日本人对一切外部事物的思考方式。在这方面,它与原创文明的思考方式有些不同,因为原创文明有“无中生有”的情况,需要纯粹的理论思考——首先要发明椅子,发明样式不同的椅子,然后才涉及改进的问题。

可以说,这种构造性思考和实物便是日本人思考事物的特点。日本人一般称日本文化是“型的文化”。型的文化就是重视构造性和实物感。如果离开实物感与对构造的把握,日本人将不知所措。日本的神不是活人就是偶像,完全不能想像日本人会像伊斯兰教那样彻底摆脱偶像崇拜。日本人思考时需要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他们的信条是所谓的“现场万岁”,并且只有在现场才能通过“解剖麻雀”的方法认识世界。

在日本,不但小孩子喜欢看漫画,大人也喜欢看漫画,而且漫画的种类几乎涉及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各个方面。日本人喜欢看漫画大概也是因为图画里的“型”的语言吧。我非常喜欢看日本人解释文献的书,《圣经》、《古兰经》、《论语》、《史记》等等现代人不容易明白的书,他们都用图表、箭头把人物关系、事物联系解构开来,像地图一样非常好理解。而且在一些中小学生的辅导材料里,通过图表箭头也把一篇文章的内容以及起承转合解释得非常清楚。这非常符合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的中国传统,实际上也正是中国的方块字为日本提供了型文化的基础,只是日本人的“型”文化表现得更纯粹、更精细。

如果有人问日本为什么没有产生科学,那么还不如日本人为什么不重视理论研究。日本人不重视纯理论研究,那似乎永远是别人的事——过去是中国人的事,现在是西洋人的事。而且,他们也不擅长“虚无缥缈”的东西。日本人只专注于事物的“型”,并把“型”的思考运用在一切有形事物的技术和艺术上。日本的陶器、建筑、庭院、花道、茶道、戏剧舞蹈等都是造型艺术的精品,甚至日常生活中日本人的举止也是很好的造型艺术。当然,日本文化也常常被这个“型”限制住了。

“造型”文化的主角是匠人或者有匠人气质的艺术家。在日本,匠人的地位很高。日本的电视里有大量介绍匠人工艺的节目,其中尤以厨子居多。如果你问日本人知道哪些在日本的中国名人时,那么他告诉你的一定是一位厨子,甚至是几位厨子。我们国内的名厨姓什么叫什么,我是不大清楚的。虽然也听说过爆肚张、馅饼什么的,但这都不是个正经名字,而且这些人现在还在不在也不清楚。

日本著名经济评论家内克人写过一套书叫《的时代》,认为日本现代产业的发展是匠人们干出来的。这是很有道理的。现在日本职业人的最高称谓巨匠,很少称作大师。大师一般指古代佛教高僧,如果有哪个现代人被称为大师的话,总不免让人觉得有点夸张,有点忽悠事儿。老实说,如果一个国家多几个巨匠,还可以留下几件像样东西;但要是“大师”随处可见的话,恐怕就不是什么好兆头啦。

(选自拙著《樱花与武士》,同心出版社,2007年,2009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