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美育普及度为什么比中国高

标签:
文化杂感中日文化文化 |
分类: 文化比较 |
读王国维《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一文时,会常常想到日本。尤其是读到下面这段话,更会觉得先生的感想,可能与他的日本经历有关。
“然则古雅之价值,遂远出于优美与宏壮之下乎?曰:不然。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一切美术品之公性也。优美与宏壮然,古雅亦然。而以吾人之玩其物也,无关于利用,故遂使吾人超出乎利害之范围外,而惝恍于缥缈宁静之域。优美之形式使人心平和;古雅之形式使人心休息,故亦可谓之低度之优美;宏壮之形式常以不可抵抗之势力唤起人钦仰之情,古雅之形式则以不习于世俗之耳目故,而唤起一种之惊讶,惊讶者,钦仰之情之初步,故虽谓古雅为低度之宏壮亦无不可也。故古雅之位置,可谓在优美与宏壮之间,而兼有此二者之性质也。至论其实践方面,则以古雅之能力能由修养而得之,故可为美育普及之津梁。虽中智以下之人,不能创造优美及宏壮之物者,亦得由修养而有古雅之创造力;又虽不能喻优美及宏壮之价值者,亦得于优美、宏壮中之古雅之原质,或于古雅之制作物中得其直接之慰藉,故古雅之价值,自美学上观之,诚不能及优美及宏壮,然自其教育众庶之效言之,则虽谓其范围较大,成效较著可也。因美学上尚未有高论古雅者,故略述其性质及位置如右,篇首之疑问,庶得由是而说明之欤?”
当然也可以加一句:“古雅”的形成比“优美与宏壮”,更节约资源。
日本美育的普及程度或平均水平远远高于中国,主要是日本追求“古雅”,中国更追求“优美与宏壮”。于是,在日本的美育“实践方面,则以古雅之能力能由修养而得之,故可为美育普及之津梁。虽中智以下之人,不能创造优美及宏壮之物者,亦得由修养而有古雅之创造力;又虽不能喻优美及宏壮之价值者,亦得于优美、宏壮中之古雅之原质,或于古雅之制作物中得其直接之慰藉,故古雅之价值,自美学上观之,诚不能及优美及宏壮,然自其教育众庶之效言之,则虽谓其范围较大,成效较著可也。”而在中国的美育实践方面,有“优美与宏壮”之才能者,只是少数天才,绝大多数人只能为精英抬轿子,这一点与中国的一切事物一样:两极分化。
审美哲学上的原因,大概是日本人修禅宗,中国人喜道家神仙;禅可以修得,仙却难学成。如冠九《都转心庵词序》说得很到位:“‘明月几时有’,词而仙者也。‘吹皱一池春水’,词而禅者也。仙不易学而禅可学。”结果,主要走“禅者”路线的日本,文化教养普及极快;主要走“仙者”路线的中国,两极分化严重,少数人成了“仙”,多数人尚待文明开化。
就日本的古雅之美,看几张茶道照片,便能体味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