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茶禅一味

(2013-05-04 20:47:15)
标签:

日本文化

茶道

文化

分类: 文章推荐

如何茶禅一味

日本茶道分两种:一是抹茶道,一是煎茶道。

 

抹茶道是日本茶道主流,是通常说的日本茶道。抹茶道是在消化宋元文化,尤其是禅宗思想的过程中形成的,是讲究茶禅一味美的宗教。煎茶道,是日本在引入明清文化的过程中形成的,较之形成于17世纪以前的日本传统艺术来说,煎茶道中更多地保存了中国文化的原汁原味(滕军等《日本艺术》)。

 

不过,什么是中国文化的原汁原味呢?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

如何茶禅一味

 

日本传统文化,几乎都源自中国。但不同时代的中国文化,在日本的消化结果也不同。说抹茶道有更多的日本因素,我以为,这个日本因素是在中国衰弱,却在日本兴起的宋元文化要素。说煎茶道包含许多纯粹的中国因素,是因为,中国文化定型于明清。找出这些因素,一定很有趣。

 

巧得很,一百年前,日本人有一个有意思的说法。

 

“20世纪初,针对日本煎茶道家元频出、各立门户、随意施粉煎茶礼法的情势,小笠原流礼道本山决定介入煎茶道,用小笠原流礼道的正宗法礼来规范日本煎茶道。(引用同上)小笠原流礼道是官方法礼的制定者,很擅长日本化的工作。

 

有趣的是,在茶道理念上,小笠原流煎茶道主张和敬清闲,与抹茶道的和敬清寂只有一字之差 (引用同上)。这一字之差,我以为就是中日文化的一个主要差别。

 

和敬清寂,是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1522-1591)确立的茶道理念。和敬属儒家的封建礼法,是日本封建等级社会的基础;有日本神道的元素;而源自佛教,是茶道的最高目的。这样,在茶道里,日本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儒教、神道、佛教,就凑齐了。

 

相比较,在日本化明清茶道时,封建礼法的和敬,与这种神道审美习惯,是不可少的。提取完最大公约数之后,剩下的就是中国文化的原汁原味。这就是,。看来,日本人是消化不了中国的的,就剩下羡慕的份儿了。

 

,不仅是中国茶道的精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黄卓越等著《东方闲情》:没有哪个民族象中国古人那样沉溺于闲暇,散漫而疏放、优游而冥如,从而能将各种闲情类型当作人生的最高形式之一,以#(此字查不到,火字旁加)烂的生命之来拗教严峻的功业之。由此,居则泉石花竹,诗酒棋书,清谈酬唱;行则披阅中壑,游戏平甸…”(不引用了,净是冷僻的死字,读着不清闲啊!)这些内容构成了漫长历史中的一段快乐的光阴,是古人愿意生活于世、乐于生活于世的重要理由之一。总之,闲情是中国古人的一大追求。

 

所以,休闲能成为当今中国的一大产业,是有传统文化基础的。只是那集餐饮住宿洗浴一条龙的休闲场所,有时并不清闲。

 

至于日本抹茶道的,当然是佛教里讲的。基本构词,如称僧尼死为涅槃”,或叫宴寂”“圆寂寂灭 。又如:寂灭虚无。寂灭指人死后身体寂静,灵魂超脱,永无生死。虚无指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虚无的。于是,茶道讲的为禅宗的意味,指身心脱落,是生死解脱,不是今生不死,不是未来永生,是未来生死苦迫的不再起,于今生的苦迫中得自在的境地(借用圣严法师语)。

 

(日)伊藤古鉴《茶和禅》(冬至译)在注解日本茶道古典名著《茶禅同一味》(1828年初版)时,有一段原著的话,讲出了禅与茶道的关系:

坐禅观法,易起龟毛兔角般无量烦恼杂念。唯以深厚工夫将之压住,使其余念不起。然而工夫之念、烦恼之念易以混同,故生纷扰之忧。茶道却不同,活动肢体,处理器皿,故心亦寄托于此,不被他情所夺,且不难尽至。此乃出自一休禅师妙智,实在令人赞叹。

 

换言之,坐禅是非常困难的事,但通过茶道活动进行禅修,却是方便之门。就像对大多数人来说,打太极拳比练气功更容易达到预期效果。

 

一般说,身静则心动,身动则心静,有自我催眠潜质的人不满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在日本,曾经两度自杀未遂的禅宗大师一休,最先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就是,借这个道具进行禅修,是大多数人的方便法门。所谓茶禅一味,是被赋予味儿,而不是喝茶就能禅修。于是,日本茶人都修禅。

 

禅宗这个擅长清贫的宗教到了日本人手里,使得诸多器物和事物被赋予禅味,让资源匮乏的前近代日本人从中获得了少欲知足的陶冶和清贫的美感。其中,茶道就是最集中的表现。

 

关于抹茶道的特点,伊藤古鉴《茶和禅》总结的很到位。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没有讲究品茗茶叶档次的内容。见下文。

 

茶道的趣味

 

如何茶禅一味

 

最早说到茶道的特性的,是冈仓天心的《茶书》:茶道的要义是崇拜不完整的事物。即爱好不匀称的东西。茶碗、茶盒、水罐,乃至花器,全都是不匀称的,有趣味、有品头的东西,一眼看去,有说不出的妙趣,这就叫不完整吧。

茶器中没有特别匀称的东西,太过正规,便索然无味。表面凸凹不平,形状有歪有扁,反而会因此生起喜好茶道,亲近茶道之心。茶道有数寄之语。虽然写作数寄,但数寄的寄是奇,奇数的奇,是相对于偶数而言的数字。《茶道要录》中说这是不可能分成相等两份的,不能用除法除尽的半端之数,不完整之物。或者说成表现少欲知足,或者说因奇数无法除尽,所以才会有此起彼伏的妙味,也可以解释成没有尽头的意思。

所谓数寄就是喜欢的意思。因为在万叶假名中,与其发音相同的还有嗜好,即文雅之道的嗜好,所以数寄的意思不仅限于茶道。最早,好色之人也被叫做数寄,但现在这种意思已经不用了。作为喜欢花、茶,或者亲近和歌之道的人的称呼,数寄是室町时代特别流行的话。

因为喜欢,所以很棒。

如同这句俚语所说,不喜欢的话,艺道就不能提高。自己的嗜好,也能成为他人的嗜好。没有自他分别,便会达到和合一体,室町时代歌道中的名人今川了俊的一子传歌写道:

我之情趣,名之数寄。

不成数寄,此道舍去。

数寄不做自他之别,禁止外有之心。更有同类和歌得人之意,此为难得之志之说。

这是让自己的喜好和他人的喜好融为一体,彼此的歌心已非外物。获得自他同类之心时,心中惟有深深的谢意,这种可贵之处,正是数寄的意义。

茶祖珠光也在其《珠光一纸目录》中说:奇妙数寄生自内心。青莲院宫尊镇法亲王对珠光的养子宗珠很欣赏,称之为市中之隐数寄张本。然而这里的数寄所含有的喜欢,不能不说是茶道的第一特征。由此,还出现了数寄屋数寄道具等词语。

 

花道的无心

如何茶禅一味

 

下面,解释茶道的特性。前一特性,讲了茶道的不匀称。不匀称处有情趣,也被嗜好。但那不匀称如果是人为的,是故意造成的话,反而会令人生厌。朴素自然,毫无装饰的东西,用珠光的话来说就是粗相。不烦琐也不花哨的东西,简朴之物,枯槁之物,有幽玄的价值。

中国的临济祖师临济禅师厌恶造作造业。造作造业是指费尽心机,装饰外观。不管多么好的事情,有了造作之心,都会成为地狱之业,所以要厌弃它。同样,禅的宗旨是大讲本来面目,讲本来的自然形象。加上了人为的东西,讨厌!没意思!制造外观形貌,有违禅宗本意。临济禅师的《临济语录》中有一段记述:

师示众云:道流!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拉屎撒尿,著衣吃饭,困来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焉。

佛法不是离开自己的东西。悟道之事并不遥远,只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起居动作就是佛法、佛道、悟道。临济禅师称之为平常无事。或者叫本来无事无事是贵人等。这无事之处,便是佛的形象之所在。临济祖师还说:

求心歇处即无事,大德,且要平常,莫做模样!”

模样,就是别有用心的意思。外表体面,可以打扮。着意于修饰,那不是禅。要保持自然,平素装扮。像一休禅师那样,留着长发,蓄着胡子的样子,便是他本来应有的模样。也叫本来的如如模样。像那样的模样,就是没有伪饰的模样。用玩笑话说,就是原来是这样啊!原来是那样啊!”如果模仿他人,用心造作外表,就不能说是无事。换句话说,就是要法尔自然,自然无心地面向茶道,任何茶事的动作,都应该自然轻松地进行,这是非常重要的。不带任何勉强,一切动作都由此向彼,漫不经意地转向无心的境界。泽庵禅师在《不动智神妙录》中巧妙地说到了这一点:

心有所物,故有所思。此物若去,心成无心。无心应用而动,与用相应。然若生心物不去之想,此想还成心物。心若不作想,任其而去,自然便至无心。常此而往,终有证悟之时。非此,则不达。

古歌曰:

若作不思想,不思还成思。

不作不思想,方为真不思

要做到无心,就不能用心,且应与自然相应,没有造作。做茶事就要像做茶事那样,天衣无缝地和茶事融为一体,这就叫。《金刚般若经》的说法是如如不动

以上是茶道的第二种特性。

 

茶道的脱俗

 如何茶禅一味

茶道的第三个特性是。脱就是脱俗,关于世俗的话,必须禁止。谈论如何赚钱那样的俗事,是茶席的大忌。茶席上所有的话题都要远离尘俗。

首先,一到茶室,就得掸去一切俗尘,忘掉浮事,进入一个清净无染的世界。心中惟有清爽,不搀杂任何念头,静静地安详地入席。茶室里所有的东西,都是非常典雅的,都能吸引人心。那些东西,越看越余韵无穷,越有含蓄的魅力。无论多久,它们都不会令人生厌。

其次,主人和客人之间的谈话,也都是脱俗的,一切都合乎茶道的内容,犹如遨游于羽化般的仙境,心旷神怡。

这里所说的脱俗,虽然指厌弃俗事,离开红尘,但实际上,没有所谓的俗事,只有一个真实的世界,美妙、清净、爽朗,这便是脱俗。在这样的地方,虽说告别了世间,像出世间一样离开迷惑,进入觉悟的境界,但即便非常的细微,也会有差别之心在活动。弃动取静,身处清净之地,并且欢喜地处于清寂之地,多少有些心动,相信也是不得已的。

茶道有佗数寄”(即喜欢幽寂)主语o“虽然有许多意思,但首先根据《茶道辞典》里的解释,为表达不完美的状态,并且满足于那种不完美,更不他求。这样的茶人叫佗茶人,也是茶道的脱俗之处。茶界有一位和一休禅师进行问答的一路居士,像他那样的人应该说便是佗茶人,也是脱俗者。

一路居士本来是仁和寺的住持,因而也是一位不寻常的人。但是,因为他是个脱俗之人,厌弃了世间的繁杂和纠葛,便悄悄地躲起来,在泉州界东边的石津上市村盖了一个草庵,将一个簸箕悬挂在屋外,一边让行人投食过来,一边吟诗自娱,乐于茶事。

在茶道的发展过程中,还有栗田善法、与五郎、道六等众多的隐逸茶人。善法是珠光的弟子,他随身只带一个铜壶,满足于吃饭和茶事。他在没有铺木板的房间设了一个圆座,独自一人欢笑着喝茶。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可以说他只是一个怪人,而不是真正的茶人。千宗旦在《本阿弥行状记》中说:没有礼节也不雅致的人,不过是怪人而已。世俗的模仿,是大忌之事。什么样的脱俗,都有主客的应对。礼仪不作为礼仪来行持也是不行的。重要的是宽阔的心胸。纵使没有一件像样的茶器,从内心脱去世俗之形的人,才可称得上佗数寄之称吧。《鸟鼠集》中写道:

不拥有任何名物的人,更加知道幽寂极珍真正合乎自然之理,不枉费心机,爽然做茶,因而情趣盎然。

 

茶道的落处

 

如何茶禅一味

茶道的最后一个特性是,落即落处,落到真正的家乡,指茶的究竟处。那是一个说也难以说清楚的地方,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也无法用笔写出来。

前面说的脱俗,多少有些分别和执著,即要舍弃世间,想要脱俗这样的想法。弃迷得悟,不做凡夫要做佛,不向外求,觉悟自身这样的想法,多少带着不能解释的分别心,也可以用语言来说明。而到了茶道的落处,便完全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了。

禅宗虽然有本来无一物之说,但这无一物中有无尽的宝藏,那也是无以言说的。还有赵州的无字,也不是有无之无的无,悟透了这个无字,一切便会显现。一切所为都成了游戏三昧,所做非做,都是佛行。这一点也是不能解释清楚的。

临济禅师说:勿嫌底法。弘法大师也在《十住心论》第一中针对诸法说:焉舍焉取。这样的事情是对悟道的人说的,未悟的人若是听了,会有出乎意料的误解。

在这样的茶道里,一切都是道。在其中,一直没有分别地脱俗,最后一定能到达落处。由此,彻底达到茶三昧的境界,所做非做,全都是对茶道的实现。如果人没有达到这个落处,便不真实,便虚假。只是模仿真实的东西,即使在梦中,也不会明白那个落处”!

佛陀舍弃王宫,舍弃妻子,舍弃一切,去求真正的道。但是,那道还是有弃恶取善,舍迷得悟,断烦恼证菩提,离生死人涅槃这样的取舍,有分别之心。这颗心,还是我之心,是我这躯体所有之心。从这个自我,这个身心脱落,悟出道元禅师所说的:身心脱落,脱落身心的境界,什么也没有。虽说什么都没有,但这没有处什么都有。觉悟了这样的心,真正地惟我独尊,这才是世尊的成道。禅宗称此为舍去一次身心,大死一番。将这身心落去千尺谷底。然后,从此大活,回过头来,自由自在地生,这就叫。就像至道无难禅师(1603—1676)对着释迦悟道后的画像所说的:

但叫身心死后生,方可称佛名。

在这句诗中,有深深的的妙处。与此相同,茶道不悟出这个落处的妙处,也不能称其为茶道。在世间能够称得上嗜茶三昧的高人,即使亲自使用名贵茶器来做大名茶,也不会对此起执著的佗心、清寂心、闲静心,便是这珍贵的的大活的体现。任手做任手不做,任脚去行任脚去归,一切不离茶之道,那便是真正的的神秘归宿。这样的茶人实在少有。茶圣千利休、佗茶人宗旦这样彻悟茶道精神的人,其落处之心极为罕见。

什么也不能交换的这神秘之,是茶道的第四个特性。

 

抄录完这几点,多少明白了一些为什么茶事以禅道为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