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医学伦理是重要的社会基石

(2022-11-04 01:40:50)
标签:

哲学

中华文化

发展模式

分类: 消费批判

医学伦理是重要的社会基石

 

晚上的时候和一位长辈通电话,他曾经是高官,也是一位学者,我多次在博客当中介绍过他,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大概两个月左右就要通一次很长时间的电话,交流一下学习心得,但主要是我向他学习,从他那里要一些读书的书目。这一次,我们讨论主要的话题是关于生命科学。

他的基本观点是,生命很复杂,没有那么脆弱,自我修复能力很强,可以自己调节,但需要有一套正确的理论和知识来引导。前几次我们讨论,他主要强调数字经济特别是智能化,这一次,这强调生命科学与AI的结合,我问他,是不是用智能化制造器官,他说,还不是,他讲,比方现在疫苗周期那么长。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如果用人工智能的方法模拟人体环境,就可以大幅的缩短药物和疫苗的临床试验。我听明白了,他是真的把生命科学与人工智能结合起来。接着他讲医生的一些行为,比人工智能差,人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心脏支架和搭桥手术,本来不应该做,医生却暗示一定要做。刚好因为不久前我也看到了类似的材料,说医生们看到检查结果,告诉病人和家属,血管堵塞已经达到75%的数据,病人一听,这不是马上就堵上了吗?再问病人是不是要下支架?,病人基本上已经被医生吓傻了。其实,人们正常的情况都会堵到这个程度。如果堵到85%,血管自己想办法绕开,这是人体机能。而支架的光滑程度远不及血管,我有点印象,就响应他。他说,在手术之前要做造影,做很多检查,可一旦架上支架,后面就麻烦了,要服用很多的药,给人带来许多额外负担,不只是经济上的,还可能是生命上的。

我听到他这个话以后,就想起我夫人去年体检的时候发现脑动脉瘤,她到处打听,包括她的学医的同学,都建议她抓紧做手术。手术的结果就是在脑子血管里面装上支架,不久前她去复查,穿刺造影,24小时的床上不能动,非常的痛苦。但我不能够理解这种痛苦,还造成了一些误会。今天早晨,我看到了另外一个材料,一位妊娠几个月的人发现有粉色液体,中国的医生让她赶紧去保胎,当时她要去美国,到美国后,医生说没事,她听了美国的医生,果然没事。我把这两个例子和老先生讲了,他深有同感,说原来我们都以为医院为了自己的收入而放大病情,让病人产生压力,为医院增加收入,但现在同学出主意,和医院态度一样,这就不是收入的问题了。这是什么问题呢?我和他讨论,我说这是医学伦理问题。打完电话,我与夫人又讨论这件事情,我说,从大学教育开始,医学院暗示你们把病情放大,把病情说严重,这时,医生没有责任,就可以更加安全了。这样观念,已经深入到中国的整个医疗体制,存在着体制性医学伦理缺陷。然而,因为它特殊,所以这个缺陷大家都看不出来,因为一直以来,大家都很高兴,各方面没有高兴的:医院可以得到高收入,万一治好,还能得到名声;病人的家属,因为多花了钱,以为可以买到了放心;病人知道病情会多会更加焦虑,用钱打发焦虑,也是正常心理。如果谁舍不得花钱,多会群起而攻之,骂为“舍命不舍钱”,但实际上,有相当的钱是没有必要花的。

这是经济学的解释,但远远不够,因为同学没有利益问题,我夫人也觉得是这样。但医生为什么这样做?老先生说,最重要的是他们不是专家,我们这个社会,没有真正的专家,他有点激动,好多人是假装成为专家,其他搞经营的人让他们成为专家,甚至是那些有病乱投医的人,把那些敢说话的人当成了专家,好找到一把救命的稻草,以为贴上标签后就可以救人一命,有胆量变成了专家的代名词。老先生自己不断学习和积累各种各样的医学知识,经常自己思考,比如,他认为复检根本不应该使用穿刺造影的方法,那对人的伤害很大,也很费钱,其实最重要的是要查眼底,因为眼底的动脉表达了许多信息。我说,我天天看北京电视台的养生堂,那些人说话的语气和卖大力丸的很像,建议非常肯定,搞许多人对养生十分迷信。这老先生哈哈一笑说,的确如此,这些讲养生也许有一些经验,但总的来说是缺少科学依据,也不是严格意义的专家,而且把所有人都看成是相同的情况,这也不怪他们,而要怪听养生节目的人把自己的情况当成了养生节目讲的情况,太过多讲措施,而不是真正地分析病因。

根据他的逻辑的,人们不能太相信医院、养生,他没有说同学,但我认为包括同学,而要相信自己,每个人都钻研医学知识。他讲话后,给我一个暗示,专家只能是自己。我和他建议,是不是给大家讲一下课,有这些观点给大家普及普及,他说的确有这个必要,但得做很长时间的准备。他说人,有体有十大系统,最关键的系统有三个,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最为重要,如果它平衡了,人体基本上没有太大的问题。不少人热衷锻炼,但为什么要锻炼?锻炼的目的是什么?没有科学根据,在没有科学根据的行为,到底是有助于生命还是无助于生命?他多年经常看医学、生命科学方面的书籍,积累起来了自己的一套逻辑,我肃然起敬。但是他已75岁了,我让他备课、讲课有点不忍心,那时已经和他打快一个小时的电话,就让他先休息。

大家都想有健康的生活,希望能够长寿,可是如果我们身体出现障碍的时候,经常需要寻找一些可靠的答案,现在没有了最可靠答案。医生天然就不能是江湖,因为生命无常,对他们存在着职业风险,但医生不能做出肯定判断,人们又到什么地方判断呢?看起来医学伦理存在着很大的挑战,需要认真建设。用老先生的方法,大家都成为生命科学专家,好像也不行,不仅会浪费资源,也可能让医学判断过度多元化。现在看还得从医学伦理入手,它是国家运行的基石。医学伦理不能只强调救死扶伤和防止医闹,要建设一套重要的敢于做出医学判断的医学伦理观念,从医学院教育开始建设,要也建立起让医生不怕承担责任的体制,以促进正确的医学伦理形成,老百姓也应该同时接受相关的教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