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人靠不靠谱?”不是一个真问题
(2022-09-20 01:14:05)
标签:
哲学创业 |
分类: 创业释疑 |
“投资人靠不靠谱?”不是一个真问题
我突然接到了一个用英语定义自己名字的学生发来的微信,讲了下面这么的一段话“这是我比较困惑的问题,就是我一个朋友现在的项目已经做到成型系统了,项目相当不错,目前的状况就是需要更多的资金把这个系统完善推广市场,融资过程中碰到很多不靠谱的人,所以冒昧问下老师您,有什么渠道可以找到靠谱的投资人么,或者您身边有投资这方面的资源么?谢谢张院长,麻烦您了”在那之前,他说有些事儿要找我,我说你就发微信来吧,看这事我能不能帮忙,可以讨论一下。他发了这段话以后,我一听这是我最头痛的事情,我直接就拒绝了。
他是我们创业学院的学生。有很多的学生认为创业学院可以给同学提供创业投资。前天晚上我和一位集团的老总吃饭,讨论到学生创业要不要给投资,我非常明确的说,从我的经验上看,不要给他们投资,即使天使也不要去做。
当年对外开放初期有一个窗口理论,这个理论有两个解释,其中有一个解释是说引入外资的目的,并非仅仅是需要他们的钱,更为重要的是要引进他们的管理和技术。现在这个理念也同样成立。一些创业者需要的是钱,而学校却没有办法提供足够的管理,这个钱就变成了对学生的捐赠,钱来的太容易,有可能让学生学坏了。也就是说,天使投资基金是有一套管理制度的,不能把天使真的理解成天使,把洒向世界,大学推动创业更需要冷静看待钱,其实学生并非是项目需要钱,而是他们希望别人承担风险,自己以低风险方式拿到钱,随意做事。风险投资愿意给项目进行投资是因为大家共担风险,而不是由投资人一方承担风险。
学生希望创业学院提供一些可靠的或者说是靠谱的投资人,这句话需要讨论一下。首先创业学院所提供的创业项目是不是足够吸引投资人?在这点上我一直在努力,现在的创业学院院长也在努力,但是实际上的情况,创业项目质量越来越低,在早期,有许多项目积累,一下子拿出来很多被别人投资,但是后边项目就跟不上投资需求的进度。那些这些面向全社会的投资人,如果他们没有一定的耐力,等待创业学院出现好项目,就会否定创业学院,认为创业学院项目层次太低。在这样的情况下,创业学院只能把目标确定在做教育而不是做项目与投资机构对接的平台。
在最近这段时间里,我有一些学生经过了十几年的创业,仍然还是被投资人耍的灰溜溜的,他们对内、对外都在讲在接触投资人,似乎马上就可以融资成功了,其实还差的很远,但正因为他们把许多财务安排都以此为前提,所以赞成了顾此失彼,一时非常被动。这是一个创业观念扭曲造成的结果,现在公司基本上回到了正规的轨道,开始踏踏实实地做现金流,也不想轻易的释放股权了,却来了一批投资人,天天围着他要谈投资,还想像前几个月前那样要占股比例,以为公司还有非常急迫融资需求,但是他现在已经变不那么着急,可越是这样,投资人越是表现出对他们的兴趣,比以前更加积极,占去了他不少的时间。
通过这件事情,我理解了关于投资人的靠谱与不靠谱是怎么一回事。
和2015年到2018年时候相比,中国的投资界进步很大。我这样的说,大家可能不高兴,因为他们特别渴望是2015年那时投资比较随意,随便就找个项目就可以拿到投资。那时很多基金投资力度大,放款很迅速,这种给后面带来很大的后遗症,毕竟项目都存在风险,投资下去迟迟不见效益,中途夭折的项目过多,任何投资都无法承受,这造成了投资机构非常谨慎。这等于是投资机构在前面自己投资过猛,却给后面需要融资的企业带来了困难,许多好企业迫切需要资金,但是投资人却迟迟不能够签约决定是否投资,表面上,似乎投资机构在钓鱼,他们不断要求提高股权占比,或者减少出资额度,是斤斤计较,也可能就是企业本身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合规,或者项目对投资人还没有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创业人不能拿出足够的财务数据证明这个项目的的确确是可以值得投资的,投资人很正常的。
有许多人认为,风险投资要承担投资风险,但是作为投资人就会有避险心理,创业者过度要求投资人承担风险,如果不能跟你一样认识风险,就认为投资机构不靠谱,这并不是一个健康的心理。换句话说,股权占比对应的放款金额作为投资的价格,包含着两个因素,创业者看到的是实际注资和占股比例,他们充满了自信,认为没有风险,但对投资人来说,隐含着一个附带变量,就是投资人认为的风险。表面上是钱的问题,背后则是创业者认为100%成功,这个变量可以去掉,而投资人却认为只有60%的机会,这种情况下,双方肯定谈不拢。
其实大家用不着太过多的责怪投资机构,不能因为企业急需投资,所以就指望那些投资机构慈悲为怀,那些投资机构在没有投资之前对企业的命运完全不负责,一是外边有很多的备选项目,他们未必一定要选择你,所以你不要太死心眼,以为和你进行了对接,甚至开始的时候他们可能很积极,就认为他们投资就放松,二是他们也得对自己资本负责。所以,创业者先要把注意力放在对自己现金流的收回上,设法提高营收,企业运行出现问题怪投资人不靠谱,这种想法最后耽误的和坑害的是自己。
如果找创业学院长,然后让创业学院院长帮助找一个靠谱的投资人,在商场中再增加一个情感因素,把院长个诚信也抵押进去了,如果真介绍的是一个很相信创业学院院长的投资人,一下子把钱投下去了,将来不能兑现,恐怕创业学院院长也承担不了这个责任,而且是一个不小的社会责任,和一些运行很正常的企业为朋友的公司做担保,最后也跟着陷入财务纠纷,同样的道理。
不要用靠谱不靠谱这样的说法评价投资人,还是应该从自身做好开始,做好了,就牛起来了。我为什么一直在夸赞几位企业家-陶华碧和任正非,因为他们不是靠获得外部投资创业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