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要追求学生人数最大化?
(2022-09-01 00:46:00)
标签:
哲学 |
分类: 教育闲话 |
为什么我要追求学生人数最大化?
连续三天上了4门课,加在一起上15个小时,又是开学,休息了一个假期的体力给我这个60多岁的人自己加码,变成身体负担,累和困,刚好遇上了夫人急病住院,中间还有不知情的焦虑。我的一些同事和朋友,连续几天都在问我,你干嘛要上那么多的课?
这4门课程当中,我都在讲一个重要的人生追求,叫做“做老师的人,追求的应该是布道、传道、求同道”,最根本的是求同道。如果不知道我在追求什么,怎么能够称其为同事和朋友呢?如果是同事,也只能退到我们是工作关系,不可能称之为朋友,至于事业的同道者,就更无从谈起了。交心成为朋友和成为同道之人的前提。
今天早晨,现在睡梦之中,一位现任领导也曾经是我的属下,打来电话也问这个问题,我说连你都不知道我在追求什么,那就把电话撂了吧。在很多人看来,你上课是不是为了挣一些教分?所以,电话里传出来一个,“哪来那么多课?都是外边的课吧?”我勃然大怒,变成了一个谁都不认的面孔,说,“我不要跟你说了”。很多的课是有钱可赚,但是人挣那么多钱干嘛?打算死时候给孩子吗?他们连捐赠都不曾经做过,天天在想多挣钱,真不知道这些为什么这么想不开,自己如此,也外推别人也如此。还有一些老朋友,在周一的中午和今天晚上,可能他们是不了解我的情况,说“60多岁的人了,怎么那么贪事呢?”我想他们是可能出自于心疼,我把脖子一挭,跟他们说,“这你们就不懂了吧。”也有人把自己的事当事,让我联络一些人,帮助他们办事,但我却在天天上课,影响了他们的办事。我觉得好奇怪,你们的事是事,我的事就不是事了吗?你们六七十岁还有事业,我就没有了事业吗?
这几天上课时,我给本科生和研究生介绍情况,告诉他们我在快开学之前被学生社团拉去做新生宣讲,这不会有什么钱,但是我对新生说的第一句话是“同学们,你们还没到校,如果在家里的话,请你们把手机放在你爸妈旁边,让你爸妈一起来听课。”现场听我讲话的学生应该听懂我的意思,但看这段文字的却不知道我的意思,这就叫追着学生教育家长,把家长也当成暨南大学的准学生。
什么叫“学生人数最大化和为什么要追求学生人数最大化以及如何做到学生最大化?”好多人,包括我们前辈搞科学研究有成就的人,都不太明白为什么他们要在大学里当老师,我也不好说他们,80来岁的人了,好多人在用文章混国家钱,还有一些境界高一点的,把自己当成了世界的人,给人类留下点什么。但我认为,这都不够高度。这个话题以前的博客讨论过。
我认为,大学做研究的根本是能够让学生服气,让学生跟你的思想走,而不只是跟你生活方式走,继续当个大学老师。但问题就在于,如果把做了研究变成了论文,在象牙塔里边转来转去,很难变成真正的社会进步,这一生最后不好见上帝了吧?为什么要让学生服气呢?就是我有一个根本的追求,就是做研究可以未必发表论文,但一定要给学生变成他们的思想、观念、信念以及行动,其他都不够高度。研究有很多的层次,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层次是思考和提出假设,我利用各种各样的条件去观察社会中形形色色的角色和行为,把它变成我研究对象写在博客里,好多的博客都已经可以作为论文的雏形了,谁愿意发表发表就去发表,更为重要是我一定把博客里的内容送到课堂上去。既然如此,学生人数最大化才有意义。
孔子那个时代,72贤人3000弟子,这算是一个人办的学校差不多已经达到了学生人数上限了,我们这个时代要利用技术和制度放大自己,让学生人数更多,从而形成对社会教化和影响。当老师没有这种自信,也不用去做老师了。
我采取了很多措施,第一、就是尽可能多地开发一些通识课。今天晚上吃饭的时候有一个小屁孩还要跟我挑战,说他理解的通识课是什么,我毫不客气打断了他,不让他讲话,因为我有我的追求,他理解的通识课和我理解的通识课不一样,不只如此,没有多少人像我这样理解通识课。哈佛大学排名靠前,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选课度,“幸福是什么”这门影响到诺贝尔奖,一个教授把自己的最新研究用通识课的方法教育学生,特别是本科生,而不是舍不得花时间,只是给一些研究生,才是真正做老师的本分。那些借大学这个牌子去做科研而不是把真知灼见推入课堂,不是一个骨子里的大学老师。大学可以宽容一些不善于言辞表达的科研人员,但是一定要鼓励能够把研究走入本科生课堂之人。创业学院成立了14个商科研究所,我一个人担任了三个研究所的所长,形成了四门通识课和三创教育体系,而这四门通识课全部都是以我最前沿的商科理论研究成果形成的,没有发表论文,只在《暨创原理一二三》的书中。这种境界有多少人有呢?应该很少,所以我的求同道之路很难,尽管如此,我不会放弃,我最大的希望是让学生们用我的思想充实他们头脑,形成与我一样的观念,争取一些学生成为我的同道人,将来我才好越来越不孤独。
第二、尽量多开课,所以每个学期我开5门通识课,一年下来有10门,还有一些其他团队成员也在开这些通识。
第三、每门课的人数都达到教室的边界-200人。我不怕学生多,我只要求学生认真听课,不要针对考试来听课,所以我成绩给的比较随便。
第四、我要用慕课这种教育工具去推广通识课,让校外的学生也成为我的学生。
第五、还形成了许多教育工具。9月8号的时候我会公布这些工具。
一切都是为了学生人数最大化,要追着别人当学生。我把学生人数最大化当作追求,我觉得这是一种境界,谁劝我也不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