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研究生有学者的思维
(2022-08-31 01:54:09)
标签:
创业发展模式 |
分类: 教育闲话 |
让研究生有学者的思维
今天,我去给新一届的技术经济及管理的硕士研究生上课。昨天他们就上课了,但今天是我的课,我问他们,你们选出班长了吗?一位男生说我是暂时代理的,我说为什么?他说我们不是和企管专业在一起吗?他们的班长就是我们的班长。我说你们必须要有独立性,这就是我们的精神,你们要指着企管专业同学的鼻子说话,前面要开骂,“TMD,你们在跟谁说话?”,为什么要这么横?是因为我们是一个独立的专业,尽管你们人少,但是我们一定要保持独立性。这个观点昨天在中午与几位同事,我也非常明确地和他们讲,就是不能够什么事情都要依赖在企管专业,我们是一个独立的专业。
今年入学的一共有八位,有三位是海外省,距离我招生的目标差了90%,其中有一位是我委托他来给同学做宣传的,他就招到一位。我跟他调侃说,你没完成任务。我说,你们要达到30人的海外生的规模,这不仅仅是为了让这个专业人数多,多了才能独立,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个专业扩大招生,实现暨南大学向国家的承诺-让海外研究生的数量扩大一倍。
我认为,在所有的专业当中,最具有改革动力的就是我们这个专业,因为我在倡导新技术经济学。有人一听说,把它当成研究新技术的,我说不是,而是培养以新的思维看待技术与经济现象的,当然也包括新的技术的经济现象。
根据今年招生的情况,我在晚上本科生的课堂上,再次和大家宣布技术经济及管理明年继续对全校的海外生扩大招生,不管绩点如何,只要想来,我全要,我是秉承宽进严出的教育理念,只要想来,谁都可以来。在200来人的课堂中果然有好几位同学纷纷响应,这变成了我今天重要的成就。
关于我们这个学科点扩大海外招生,很多老师不太支持,我把责任全部承担下来,并且以弄假成真的态度坚持,就是要先定下目标,然后不断去努力去实现。努力是为了那个不可以动摇的信念,具体的办法就是利用各种力量去宣传,要把这件事情当真事讲出去,做起来,我相信做着做着,就是成了真事。
我们是不是不负责任呢?招进来就算了呢?不是。我总的思想是要提升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要让培养他们尊重科学的意识,形成科学的素养,再加上想干大事情的追求,形成做事业的基础素质,加上一些对我们对商业理论和新技术的特殊理解,形成学生特殊的专业能力。
正式上课,我先给大家提了个问题,屏幕上的问题是“当前中国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后面有个括号,里边的内容“这是一个学者的责任”。我问学生们,你们是学者吗?他们有的点头,有的摇头。研一的学生说他是学者,那肯定在糊弄人,但是既然来读研究生,就得认为自己要成为学者,要培养自己成为学者意愿和逐渐找到自己变成学者的路径。为什么要做学者呢?我给他们举了两个例子,一个袁隆平,一个王选,两位院士并且参与创业,公司都是上市公司,两位都已经去世,但是作为科学家,他们的名字远远超出其他院士的影响,他们创造了一个时代,解决了中国的重要问题。我还举了雷军、马云这样的一些人,我认为他们也是准学者,前面的两位是以科学研究作为事业基础的,而后面两位则是以商业研究构建了独特的商业模型以后才进行实践的,结论是没有科学精神和研究能力就做不成大事,研究生具备科学精神和科研能力是为了做大事,留大名。
国家是人人的国家,学者要思考国家的重要问题,要找到这样的问题,答案是什么呢?答案在每个人的大脑中,肯定有所不同,我不要求有同样的标准答案,而是要求你们主动思考要有自己认为重要问题,然后把那个重要问题拿出来坚持去研究,这就是学者的态度。
我继续问他们,你们认为现在中国的大问题是什么?姜志深-一个被同学拉来做了研究生的很腼腆的男生说“创新的氛围不太够”。我说,这个命题等于说有一个前提,是创新很重要。但是我要告诉大家,这并不是我们暨南大学技术经济及管理这个学科点特别是我认可的,我认为在中国最主要的不是创新是高质量发展,创新只是其中踒之一,但并不否定创新的作用,如果分配比例的话,创新最多应该占30%。现在全国的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创新上,认为国家号召,大家全力投入,与58年大炼钢铁类似,其忘记了高质量才根本目标。然后,我举了保姆这个市场当中的问题。
姜同学这个问题的后半部分意味着氛围对创新是重要的,我认为这个判断有新意,至少在形式上形成了一个变量关系,即创新需要氛围。美国大学很少开创新创业课,但是美国却是一个创新创业行动力非常强的国家,原因是社会氛围在推动着。关于氛围用什么样指标进行构建,如何进行实证?因为前提存在着与我们专业理念不一致,既然它是真命题,我也不建议大家把注意力集中在这样的命题上。
接着我问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的大问题,班长说,“中国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比较严重”。我说,这个命题等于说中国存在着理论,我问大家,你们听说以中国人命名定律、定理?有没有听过中国人提出来的理论?他们说,没有。这就出现了问题,为什么没有?一是有理论的人比较低调,比方说我们提出了暨创二-商业模型原理就很低调,虽然它是一个严密的逻辑,但是谁也不知道,包括我的同事。为什么呢?因为一方面我没有去发文章,另外一方面我把它当成了我们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尽量保密,好让我们的学生学习以后变成事业发展的杀手锏。我把这一原理中包含的主要概念串成了一个逻辑,我看大家接受了,我说你们去买书吧。假设理论和实践脱离成立,是企业家的责任吗?我认为不是,而是杂志的责任,因为中国的杂志不想给企业家看,现场的学生中有人做过企业,我问他你看过杂志吗?他说我经常看杂志,我说,你看的什么杂志,结果他看的都是流行性杂志,《经济研究》、《管理世界》没人看,企业家为什么不看呢?因为看了也没用,文章证明的全都是大家都知道,绕来绕去看不懂。二是还有一些原因学者缺少推广能力,比方说《暨创原理123》,我们推广的愿望、动力和办法都不够,好不容易有了个陈教授,又因为她博士学位出现了问题,否定了这个人。中国构建理论的社会氛围不够。然而中国经济增长如此之快,这是怎么来的?而且我们明显感觉到中国转型很顺利,企业家们如果没有掌握前沿知识,怎么可能如此这般顺利?我估计是因为中国的企业家通过不同渠道,主要是酒桌,还有课堂,通过老师们把一些先进的理念传达给了这些企业家,这些企业家接受了这些比较通俗语言形成他们的先进理念和对商业的理解,这表现出来是中国式学习和人们还没有看到学习潜能。
我就一个问题训练学生,让他们感受一下如何构建逻辑,大前提+小前提+结论是形式逻辑。在概念上,我给解析了“道理”,所谓的理是指逻辑的形式,所谓的道讲的是内容,内容的第一点是追求,第二点是信念。讲理就是讲逻辑,而讲道则是讲要服从规律,服从道义,服从自己的信念,所以讲道理是用合理的逻辑形式去讲有规律,有正义的内容,以此来说服人。
很多人在讲台上在讲知识,他们很愿意骂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不懂,我则不断地强化学生要温故而知新,意思掌握新知识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掌握知识形成的方法,先要有形成知识的动力,其次是形成知识方法,这才是你们做研究生应该做的。有了这个底气,谁骂你,你们骂谁,不论他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