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天天观察张耀辉
天天观察张耀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829
  • 关注人气:2,40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的概念消逝

(2022-08-25 00:37:41)
标签:

哲学

发展模式

分类: 教育闲话

家的概念消逝

 

我夫人有一个老同事,她家孩子多年前也来到珠海工作,结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家庭,她也现在来到了珠海帮着带小孩。她姐姐的女儿,移民到了日本,生了个女儿,这孩子是纯粹的华人,但她的父母到日本以后离婚了,大姐的女儿带着她,后来再婚,嫁给了当地的日本人。

暨南大学在日本招收华人华侨学生,比较容易考中,这个孩子就是朋友姐姐的外孙女,报考,前几天来到了暨南大学报到。朋友是她的亲姨姥,朋友的儿女的老翁是暨南大学珠海校区的工作人员,她们都在珠海住,那孩子来暨南大学不仅因为暨南大学容易考,也因为她们一家在暨南大学,这样,朋友自然会形成一种责任,要照顾大姐的外孙女。所以,她就今天冒着酷暑从珠海乘大巴来到了广州,顺便来到我们家看看我妈,我妈住在珠海时,她们经常走动,关系很好,我妈也很想她,她要来我们家给我妈包饺子。

我们以为她一定会把那孩子也带到我们家来,然而,却出现了一系列出乎我们意料的情况,由此我也看到了世界正在改变。

由于报到的学生来自日本,暨南大学也没有到报到时间,学校为了防控疫情,要求她们自我隔离,她在外边儿找了一家酒店,为了节约费用,她和一个不太相识的,也是来自日本的华人后代一起租了一间房子,中午的时候,我们这位朋友到达广州,要到她们的住处里去看那孩子,但同宿舍的学生不同意了她进入;她想让这个外孙女儿出来一起吃饭,外孙女儿也不肯,让她到我们家来认识一下教授,就更没有可能性。

我的朋友已经有六十七了,在珠海新手缝制了褥子带过来,也表示一下长辈对晚辈的关心,为了看望我们家的老人,还从珠海买了牛奶,还替我夫人从阜新买的药,都给我们带过来。她手里拎着差不多得有十多斤的东西,从大巴车站走到酒店,又从酒店爬上天桥来到我们家,到我们家的时候已经快中暑了。

我们特别过意不去,也有点责怪她,没有把事情讲清楚,虽然我要下午上课,夫人从清远赶回来,却不知道她会来这么早,而且挤在中午的时间,不然无论如何也要开车去接她,不至于让她中暑。但是,就我们对她的了解,十分刚强,不给别人找麻烦,心眼儿好,都是为别人着想,肯定也不会让我去接。

她亲情愿望特别强,她们家人都这样,想方设法要看一下亲戚,代表家庭关心一下海外的亲人,但出现这么危险的情况一个原因,就是她的外孙女儿,完全出乎她意料地拒人于门外,没有按照她的愿意行事,与我们沟通又不肯打扰我们造成的结果。

在我们这个年龄以及比我们年长的那些人,生活很苦,比我们年轻两代以后,生活变得十分富足,与我们相邻的下一代对家庭的认可程度还有一些,但他们的下一代过于富足的生活,对亲情的概念变得越来越淡漠。

有一些人认为,这些孩子们很自私,不考虑父母或者长辈,但如果你认真观察,这些孩子们并不是没有社会责任感,他们可以去做帮扶,做社工,做很多他们认为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但是对家庭的事情并不那么上心,没有那么强烈的家庭责任感,他们把眼光都放在他们一代不关注方面。在老一代对国家、对家庭的责任,他们经常持否定态度,但如果真的发生国家间的冲突,比如发生战争,他们还会站在自己的国家立场上,而在和平年代,他们把自己看成是世界的人,全世界的人都是我的亲人。

老人们从传统观念的视角,认为他们自我行事,似乎自私,而在这年轻一代看来,过去的传统家庭观念却是过于自私了,过于狭隘了,只知道自家人不知道社会,让他们内心很反感。家庭对他们的供养,已经不再是一种恩情,因此,即使家庭对他们物质提供的再多,也无法激发起他们的家庭好感,越关心他们,他们越觉得长辈只知道自己家人,不知道社会,嫌弃他们多事,嫌弃他们只关心自家人,不关心社会。

如果指责他们不奋斗,恐怕没有理由。据说,这个孩子在日本的时候,高中时代就打工挣钱养家,也知道在家里做家务,但是跟妈妈沟通,跟继父的沟通基本上没有。可能有人会推断这是家家庭关系不太正常的一种反应,影响了孩子的心理成长,我认为这个太片面,没有看到它正变成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这个社会现象极大可能具有全球性,一方面,西方家庭观念在向全球渗透,即使在中国内陆,这种观念也越来越来普及,另一方面,西方的这种观念又从何而来?应该与富足有关。也就是说,富足正导致家庭观念的淡化,家庭的概念正在消逝。

家庭概念的消失,恰好可用来解释生育动力下降。人们生育要付出许多代价,抚育会限制自由,也让自己付出体力、精力、金钱。如果他们见到自己孩子眼睛里只关注世界,不关注自己,甚至认为关心自己的长辈是一种自私,在需要他们的时候,没有任何的关心,他们生孩子的动力还会不会有呢?他们生儿育女,只是一种社会责任,自己付出,却得不到回报,关于生育的动力应该是有答案的。

如果说中华文化的核心是家庭文化,那么我说这个趋势,很可能在动摇就是中华文化的基础,中华儿女特别是已经迁徙到海外的中华儿女们,他们对家庭的观念已经很淡漠了。云老先生生病和去世时,儿女都在国外,没有人把老人家的生死当回事,已经提醒过我一次,现在,我初步断定不只是海外浪子会如此,内陆的孩子也正在走向这个轨道之中。这是一个新的时代,有社会责任,却没有家庭责任的时代,推论是什么呢?人类进步让自己中断迹象已经比较明显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