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的意义
(2022-08-03 23:48:04)
标签:
创业哲学起死回生 |
分类: 创业释疑 |
上市的意义
我一个最好的合作伙伴,也是我的学生,他对五山博士联盟以及所有被他们孵化的企业说,上市就是目标。他因为是做孵化器的,很多的企业是为了上市而创业,他有这种看法也不足为怪。
今天我们一起去了一家刚刚上市的公司,我们跟老总聊了几句以后,发现老总特别谨慎,跟以前他们描述印象差别很大,在他看来,上市似乎就是这一生追求。我们就这个问题做一些探讨。我觉得老总多年的努力可能有些疲惫,对事业感存有偏差了。我指着我旁边我的合作伙伴说,他也是这种观点,但是我不怎么同意。老总的表情有一点奇怪,他定了定神说,别把上市公司看得太坏。的确有些企业努力上市公司套现后走人,但我们不这样看。在我们看来上市的意义非常大。我说,意义大在什么地方?他说,大就大在让企业能够做强。我说,企业现在上市了以后,不是把钱用在扩大规模上了吗?那不是在做大了吗?还没等他回答,我就做了一个解释。我说,可能是企业早已经做到做了专,现在要通过做大再做强,换句话说,我们可以把专精特新作为做强的第一个阶段,上市获得融资再做大,第三个阶段进而谋求做强。我这个逻辑差不多是在否定他上市的意义,因为上市融资以后,把资金用在了扩大规模上,在做强与扩大规模之间认可了做大就是做强。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论上的分歧,2004年暨南大学提交了广东产业竞争力发展研究报告,专门就做大与做强,进行深入分析,还得到了当时的省委书记批示,对企业做大和做强给出了评估指标,最后结论是广东企业在做大,却不是在做强,前提是大未必就一定会强,把两者的冲突做了比较充分阐述。
在我们回来的路上,我和合作伙伴继续讨论这个问题,我说,上市怎么会变成企业的目标呢?上市无非就是为了股票发行,让股票流通起来,因为有流通,存在着可以出手以及溢价出手的可能,企业才愿意让股票上市,但第一步是企业得把股票给了券商,如果上市不够成功就砸在了券商手里,券商与上市公司要进行价格谈判,上市企业拿到现金就是从券商那里获得股票价款,在本质上,就是企业通过公开履行的机制获得的融资。财务上有一个重要的原理,叫做最高的融资成本是股权融资,上市也好,内部股票发行也好,都是股权融资,因为是股权,企业赚取的每一分利润,都要通过分红方式给持股人,相比那些债权融资,企业只是付息,最后还本,企业可以赚到剩下利润的全部,红利是股权融资的成本,利息是债权融资的成本。在正的毛利下,股权融资成本更高。所以,企业有过大的股权融资动力并不正常,华为和老干妈都不上市,说明并非是所有企业都如此认识。
从1992年中国发行股票开始,到现在30年过去了,上市仍然处在一个紧俏的壳资源的状态,相比之下,一些国外融资市场没有这么紧俏。香港股权融资,特别是上市的溢价经常很低,因此,就有企业发行股票不成功的情况,原因是股民不认可上市公司,但大陆的股票只要上市,溢价都让原始股持股人大赚一把。这个状态造成了很多企业家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了上市上,把一个简单的融资活动,变成了企业的使命和追求。虽然中国在股权、股票融资方面有了不少的进步,但进步速度实在太慢。我和合作伙伴说,如果中国股票审查上市的速度能够跟上创业注册的速度,就不会那么多的企业把上市当回事了,因为上市融资容易,也不会把就走,上市只是做事业的条件,而不是一个终点、目标。老总不去思考如何做内容,却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上市和上市以后的市值管理上,这样的经济质量如何评估呢?
中国的企业追求上市,动力还不只是企业主、投资人,还有一个重要推手,这就是当地的地方政府。他们把本地区有企业上市作为政绩,有点像帽子工程一样,不同地区相互比较,我地区有多少家上市公司,比谁多了几家。这说明,不只是企业和投资人贪图这个虚荣,政府也一样有这个追求。这样上市公司在政府那里的地位大不相同。如果企业上市了,异地政府会主动招商引资,引进这样的企业更是自己官员的政绩,有足够的动力投下 血本,以低的价格出售资源给这些上市公司,为他们提供方便。换言之,上市是企业在给自己制造背景,拉大旗,撑门面。
试想在这样的氛围下,能够保持低调持续做事企业家们,他们有多不容易?因为上市不容易,所以那些没上市的企业会有压力:投资人天天来找,主动为他们包装,他们得顶住压力,周围的朋友,特别是那些把企业上市看成是企业目标的人会误解,怀疑企业有无法公开的内容,或者没有本事。不过,看今天老总是神态,知道一方面多年的努力终于有了一个交待,另一方面,他也变得谨慎小心,过上了一个不一样的日子。我的学生中有的很好却不想上市的,他想过自己的日子,不想太多地受到这样浮躁的氛围干扰,很得我欣慰,毕竟有同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