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保姆需求真实性的讨论

(2022-07-30 11:52:25)
标签:

发展模式

起死回生

分类: 课题专栏

关于保姆需求真实性的讨论

 

中国的社会是家庭的社会,家庭不仅意味着要抚养、抚育,也意味着供养、供奉,这是西方社会所不能理解,也是中国的国情之一,无法和西方社会完全相同。

今天看了一个视频,讲到西方社会的老人们,如果确诊为重病,他们就邀请子女一起去旅游,抓住最后的时光,享受人生。在中国,不太容易做到。做不到的原因是子女不会轻易让老人去做出类似的决定,他们会如临大敌,千方百计去为老人做各种各样的治疗,只要有一线生机就会用各种各样的努力去挽救生命。在中国人看来,生命的质量并不重要,而生命的长度却非常重要。不久前,深圳通过了一个新的法律,就是个人有决定是否继续治疗的权利,他可以把这个权利放在遗嘱里,中断治疗时,子女可以此为依据做出决定,其实是在这些生病的长辈不能履行正常人的能力时代替长辈们做决定。

中国的家庭观念让很多家庭在变故量出现矛盾,如果一个家庭有几个孩子,每个家庭的主要成员都要参与决策,这时,协调起来非常不容易,每个家庭境况不同,立场、态度、言语都不会相同,大家达成一致经常比较难。家庭条件好,如果说生老病死他全包了,其他的人尽管条件不好,经常也不能让他这样做,面子经常让他们硬撑,其他条件不好的在这些硬撑的家庭面前,碍于面子不得不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把矛盾转移到自己的家庭内部。中国的文化观念中,面子起着重要的约束作用,许多多人死要面子,制造出许多家庭矛盾。如果认真的研究养老的话题,这个文化背景是绕不过去的。

中国养老模式比较典型的是两种,一种是养老院模式,另一种是居家养老模式。中国人不怎么相信养老院,主要是养老院里边内部的管理诚信没有保障,它已经变成了我们走向市场经济最令人担忧的前景,不仅是为自己的老人,也为自己。因为身体好的老人去养老院讲的都很好,身体如此之好,为什么还要去养老院?居家养老不是挺好吗?现在网络购物、物流这么好,小区物业和文化服务都不错,用身体好的老人来评价养老院意义并不大。身体差的老人在养老院就十分令子女担忧,身体差需要的劳动量大,老人已经缺少决策能力甚至缺少识别能力,可能被虐待的是很容易想象的。而这些老人中,有的为了减少子女担心,不在乎服务质量下降和受虐待,也感觉不到,也可能有些老人,偶尔在生活中有一些服务不周和误会,的产生了一些矛盾,就向子女告状,经过子女推断,会夸大事实,让子女更加担忧,子女们唯恐老人们在里边受委屈,而不是老人们自己真实客观的感受。

本来,在老人们身体比较健康的情况下,居家养老非常适合中国的家庭。这些年中国的房地产得到了快速发展,大部分人住的比较宽敞,尤其是这两年,房子多的卖不掉。在这种情况下,一对老夫老采取居家养老模式,他们幸福感会非常强,甚至八、九十岁不需要请保姆,独立生活,如果他们的生活规律性很强,子女都可以不用经常看望他们,这是子女最放心、最幸福的时光。我大学班主任两口和我的博士生导师两口都是90多岁高龄,都是自己独立生活,精神都很好,只是悄悄有一点儿耳背。如果我爸爸还活着,我们家也是一样,因为我父母的生活能力也很强,不需要我们照顾。但是如果丧偶,就会出现一个重要的问题,最重要是担心万一有事,没有人发现,也就是日常生活的安全性问题,这经常是子女关注的痛点。丧偶老人并非自己不能生活,而是子女不让他一个人独自生活,其过程通常是一方去世后,另一方会陷入悲痛之中,如果此时子女比较忙,需要有专门的人去陪护,进而对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有了怀疑,代替子女的保姆需要就变成了刚性。也就是对照顾老人保姆的需求者并不一定是老人,而多是子女。以我们家为例,我妈的生活能力很强,我爸去世后,让她和保姆在一起,主要是因为我们以她许多事情都依赖我爸,五年前我爸去世,就业让她与保姆生活在一起。最近,找不到保姆了,我成了保姆,一起生活时,我感觉她完全可以独立生活。但我能让她独自生活吗?不能,她已经88岁了,即使她好强,愿意做,也不让她做,现在的电器都很复杂,怕她用老经验给用错,造成意外。所以,我不敢外出,为了减少偶尔外出的担忧,安装了几个摄像头,经常打开摄像头,查看她的生活状态,是否吃饭、上厕所或者到外面活动,看到了她的生活状态,心里就落了地,否则的话,在外面即使与同事一起讨论问题也是心不在焉。有一回她吃坏了肚子,看到不断出厕所,会议中间我请假,提前回家买药,监督她服药。

这样的需求特征在西方可能并不存在,但中华文化下就存在。需求来自于子女的担忧,而不是老人自己的判断,因此,也很难说是真实需求。这种需求会是持久的吗?还是特殊年代的现象呢?假设很多人到四十岁还没有结婚,他们多不会有子女了,那么他们到80岁的时候,居家养老方式不会有子女惦记了,因此,由“惦记”所产生需求可能就消失了,因此老人的其他需求可能会得到释放,一方面,人的生活能力弹性很大,需求弹性也很大,没有人惦记下的消费是更加无约束的消费,特别是文化和旅游消费会更加强烈。

我一直对保姆的需求有兴趣,因为我本人虽然已经60多了,但仍然以作为子女照顾老母为主,我反复考虑各种各样的保姆可能性,不断探索各种保姆模式。但是如果我们这一代人老到80岁时,子女由惦记产生需求还有吗?特别是我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结婚,结婚也离了婚,老独身社会正在到来,可能会走向无家庭的社会,那时,中华文化中讲的家庭概念与今天一样吗?估计不会一样。很有可能是平常坚持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失去健康时,花大钱去高级养老院,这样保姆的市场可能萎缩了。这个过程可能正在发生,未来20年当中,由我们这一代人为需求者,对保姆的需求是刚性的,以后可能会下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