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本电器企业的衰败

(2022-07-04 01:33:22)
标签:

起死回生

发展模式

经济

分类: 咬文嚼字

日本电器企业的衰败

 

30多年前的时候,我们买的电视如果是一个日本的牌子,那是一种家庭的荣耀,日立、东芝都非常知名,中国本土生产的电视犹如刚进门的小媳妇一样,小心翼翼的维持着自己的市场份额。我刚结婚的时候买的电视机叫南宝,应该是从国外进口的配件,在海南组装的,这台电视机使用了很多年,14寸的,在当时,多数还是黑白电视,而我们却有了一台比较大的屏幕彩电,在同事和邻里范围内算是比较高档的,但是电视机的杂声非常大,打开以后嗡嗡叫的声音,经常盖过了电视机的声音,我们从阜新离开的时候,它还在使用。

后来中国也有了自己的品牌电视机,长虹、TCL,后来创维也加入到国产品牌行列当中。今天作为显示屏幕为主要技术的电视机,已经非常普遍,随便一个家庭都可以有多台电视机,我家里也一样,以前围坐在电视机前共同看一台节目的情况越来越少,电视机多了,大家各看各的,但是即便是这样,大家还是拿着手机,看其他的,手机也是屏幕,我则多是开着电脑,用电脑屏幕看东西,出差除了手机以外,笔记本电脑也是不离身。本质上,这些都是显示屏,我们已经进入到屏幕时代,我们已经被屏幕包围。

在世界屏幕块数不断扩张的今天,日本电器企业却在不断收缩,虽然他们的品牌还在,市场的号召力也还有,但是市值却在不断萎缩,从新闻上听到的不是他们裁员,就是他们负债增加,股价不断的下挫,似乎他们的倒闭已经进入倒计时了。

一方面是中国的电器企业的崛起,一方面却是日本电器企业的衰败,一些总要从地缘政治上做解释,认为日本和中国的关系已经不是以前那样,特别是从日本企业的立场,对中国的企业有所敌对,似乎是中国把这些日本知名的企业,甚至是中国企业把松下敬之助这样的一些经营之神给拉下了神坛。其实,这并不是一种理智的看法。

中国的电器企业迟早也会被今天落后国家的后起之秀给拉下马,这是一个重要的规律,不要以为是落后国家的企业在他们国家支持之下在刻意而为,不讲良心,而是往往早期发展的企业存在着一些让自己整体陷入危机的机制。

总结日本的企业走下神坛的过程并不简单,尤其是集体走下神坛,更是值得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从经济学角度现成的答案是比较优势的改变,从管理学角度,可能的答案企业缺少了创业精神。但是从新技术经济学的角度,最重要的可能来自于技术轨道选择失误。

我们先看一下事实。在显示器技术全球都已经开始转向液晶显示的时候,日本所有的电机企业都认为液晶技术不可能成功,他们在原有技术上投入了很多钱、费了很多功夫组织研发,对新的技术,重点投入在背投技术上,他们没有重视液晶显示技术,最后的结果众所周知,当他们意识到自己错了的时候,已经无法和液晶显示技术做抗衡了。是日本电器企业整体上出现了技术轨道选择的错误,当我观察到这些数据的时候,觉得技术轨道这个概念太重要了。它必须是新技术经济学的核心概念。

所谓的技术轨道就是用技术指标来表达的技术单元成长过程。一项技术的指标最初时不太好,多数会比现有技术的指标低,甚至低了很多,还存在着一些不容易突破的技术难题或商业障碍,但是它是新的,有足够的改进空间。当这一技术出现突破的时候,指标会快速拉升,超过原来的技术单元的指标。有人说,超过是必然的,不然就不是新的技术。这样是使用套套逻辑。超过原来的技术的根本原因是旧的技术在经过多次改进以后进入不能改进的指标饱和状态,大量的投入却没法再有根本性的改变,这才是根本的原因。从技术出现,到技术指标快速拉升,再到指标饱和,形成了一个S曲线,正是因为有这个S曲线的饱和,激发人们研究新的技术,而不是因为技术的经济指标,事实上,最初时后来者的技术经济指标并不好。每个技术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不是一个技术单元前后迭代的过程,我们把技术单元的变化用一个虚线连接在一起,它是一条包络线,把所有指标近似代表,它也是技术指标,但它表达了技术轨道,表面上它是包络线,而实质上它是由一系列的技术单元持续改变的指标变化趋势线。这条曲线所代表的是,当某一技术不能再改进的时候,多会出现新的技术原理,此时,技术将要单元技术,才会延伸轨道,如果企业不能正确切换,跟随技术的变化,多数企业将被淘汰。

大家不要以为这技术单元是像网络协议一样有很多的代,它不是一种规划,也不是协议,它是市场竞争中进化中一个现象,旧有技术被淘汰,新的技术被激发出来:只要人们发现现有的技术指标饱和,无法改进,或者随着社会发展变化,人们发现了现有技术指标存在着缺陷、难以解决的困难,面临极大的约束,就会刺激出新的技术单元。

可能有人说,新的技术自于科学原理,没有科学的新进展,怎么会有科技原理?今天的许多理论上是这样阐述的,但是,科学能否变成技术,这是不可知的,有很多的科学原理处在储备的状态,当人们需要某种新的技术单元时,有可能把科学原理的一些进展动员出来,变成新的技术单元。

日本企业为什么出现了整体判断错误?可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整体判断错误才会容易出现判断错误。因为人们判断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观的,人们会环顾周围人们的态度,如果大家都认为这不可能,所以你也多认为不可能。但更为重要的是日本企业在传统的单元技术上的投入过多,而投入过多又是因为他们伟大的经营业绩掩盖了他们判断失误,他们认为自己的技术还保持着青春,而新的技术指标差,替代之日还需要等待,造成了在这一问题上的犹豫。可是,中国企业则不同了,他们在旧的技术单元上没有投入,没有基础,也没有包袱,这样他们就会选择具有一定冒险性的新技术,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借助中国这个市场,把成本一降再降,具有风险的技术变成了没有风险的技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