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书的后记
(2022-06-15 01:16:06)
标签:
文化教育 |
分类: 创业释疑 |
三本书的后记
《创意与创新》后记:
许多年来,我的同事都喜欢上小班课,但我却喜欢上大班课,一般要200人以上,学校因此节约了不少开支。在我的带动下,上这门通识课的同事们也逐渐改成了大班上课,在MOOC的帮助下,大班上课已经变得相对容易。
每当我完成一次教学任务时,我都在想,什么时候会有一本能够体现我们二十多年来的教学体会的教材就好了。以前都使用其他教材代替,许多内容与课程衔接的不好,学生回去还要认真回忆才能完成课堂任务,但学生对通识课的要求自我放松,经常无法自觉做到认真复习,所以课堂内容得不到真正消化。
我们的体会是课堂要有训练,但更多是通过学生的本能化训练,通过训练把一些课程要求变成学生本能,考试也按学生是否提升了与创意有关本能进行考核。我们把多年来积累的经验汇总到每章的后面,让学生自我训练,在全书最后的附录里也汇集了不少我们积累的训练资料。
《国情分析与商业设计》后记:
经历了两个春节,利用了三个假期,把这部教材奉献给了读者。这门课我们已经开设了快十年了,在这十年之中,我认真钻研这门课的规律,结合广东创意经济研究会“新商业模型论坛”有300多家企业的案例,为企业服务,也打造了一些知名企业,有微信、尚品宅配,还有许多企业,现在准备上市的公司不下十余家,还有的在排队。
我经常把一些本书的节选发表在博客上,也在每周一晚上的网上学术讨论会上做过专题讨论,比较重要的一些观点,到底商业模型重要,还是科技创新重要?到底是世情重要还是国情重要,到底是别人分析的国情重要,还是自己分析的国情重要?到底商业模型有无赋值,没有国情背景的商业设计是否可行?
《创业哲学》后记:
暨南大学创业学院成立,刚好暨南大学校长胡军教授面向全校讲了他假期的一个思考,就是如何增加学生们的哲学素养,他觉得大学需要人文精神,多懂得一些哲学,可以让学生们走的更远。恰巧我听到他的讲话,也认真地想了想,他似乎讲的有道理。
多年的创意创新创业教育,让我形成了一个观念,创业教育是在学生内心种下一粒种子,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学生的创造行动就开始了,所以,创业学院的LOGO设计成了下面是一棵刚刚绽开的绿叶,上面有一滴水即将滴下,那滴水就是社会提供的条件,而我们只是栽种一下幼苗。这个观点在我去山东做巡回演讲时,被他们所接受,山东连续组织创业哲学教学大赛,而那时,我们分成两个团队已经开设了《创业哲学与商业设计》有两年的时间了。
最初,我和朱锋以及后来常厚春(他是退休的上市公司老总,暨南大学客座教授),我们都用一个大纲,但是,很快我们分成了两个团队,朱锋与常总两人仍然继续他们的体系,但内容有所不同。朱锋是复旦大学的管理哲学博士后,他偏向管理哲学,而常教授则偏向经验,重点是商业设计。我把这门课两个学分的课变成了两门一个学分的课,一门是《创业哲学》,另一门是《国情分析与商业设计》,我拉着王勇参与到这两门课程建设后来又发展了苏潇等老师参与。
我们成立两个研究所,他们也是创业哲学研究所工作工员,也独立地承担了一些课题,但在理论上的贡献不是很大,教学上的投入也不太多。
自2015年这门开设以来,我每年都至少上两次创业哲学,每次的学生都有250人以上,全年下来大约有400多人。2020年,这门课MOOC上线运行了,听课人数有时达到了千余人,其中的一些内容还经常作为讲座的主题,这门课已经成为受益最多教育内容。
多年的创业哲学教学让我觉得,建立一套自己的创业哲学理念,构建有意义的以中华文化为基础的创业观与方法论,也是在训练自己。一是以慢求快,不要太着急,只要是社会需要的,自己认定了大的方向,就要慢慢做,不聪明也可以有成绩;二是要以感恩的心态去做事,正面看待许多创业活动;三是尽量理论化,但不能唯理论化,要把以理服人作为根本,但是要让人听得懂。
本书里的创业故事多来自于“教授去哪儿,我去哪”项目的赞助者,他们都是创业成功人士,也是我的学生,当他们听到陆远贵以制片的身份组织一个网上的节目,纷纷报名参加录制并捐资支持后期制作。这些EMBA的学生包括:陆远贵、蔡俊淞、邓成勇、彭姗、卢新、陈振雄、徐业清、罗家维、吴雄辉、陈亮、张庆云、游沙、谢锋、沈巨臣、刘洪兴。创业故事中也有其他学生,他们或者给暨南大学创业学院做过捐赠,或者在最艰难的时候与我一同坚持工作。借此机会感谢他们(名单见附录4)。
我每天写一篇2000字的博客,一些话题取自于本书,也经常听到或看到博客读者评论,特别是与我夫人曹玲惠女士。她也是暨南大学的老师,讲授有关营养与健康的通识课,她有自己视角,经常会启发我。我把这些想法写到电脑里的时候,她多会在扫地、洗衣、做饭,尽量让我聚精会神地思考这个有关读者未来的话题。我不可能不感谢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