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参加互联网+校赛

(2022-06-01 00:38:46)
标签:

发展模式

教育

文化

分类: 创业释疑

在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参加互联网+校赛

 

上午去参加工业工程专业同学拍的毕业照,其实他们完全没有必要现在拍集体照,但是如果推迟到颁发毕业证之后时候拍,好多同学就上班去了,所以今天所有的老师非常积极响应他们的号召,早早就来等待。

毕业照中有一个比较疯狂的行为动就是扔帽子。以前我觉得这件事情不是很安全,今天终于验证了多年来一直的担心,我成了受害者,一只帽子落在我的头上,帽子的角正好砸在我的额头上,晚上在会场觉得头痛,摸着有点肿,才想起是上午参加拍照时弄的。扔帽子的意思就是我可以不要帽子了,从画面上看,似乎是一群乌鸦在天上飞,表达了一个人的学业结束了,这种行动到底值得推崇?发达国家是否有这样的行为?毕竟学位服是西方国家引进来的。这事得研究一下,上学是个文明的事,怎么会变成对上学的调侃?即使这样的行为有意义,大家都用,班班如此,也有点老土,没什么新意。可是摄影师多会鼓励大家,有可能是为了让同学多翻拍一些照片,即使现在都是数字照片,也可能变成了惯性,何况还不是数字。拍照的商家为了满足疯狂行为,从来也没有想过这样的行为会有危险,或者以前也出现过危险,但是大家也跟我一样息事宁人,不让大家扫兴,采取“算了吧”的态度。但我一边参加大赛,一边把我的情况发到周一会论群里,还建议说,以后照相还得买保险,一些做保险的学生说他们发现了新的商机。

下午来到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参加他们的互联网+大赛的校赛决赛。这是从80多个项目中筛选出来的19个参加比赛的,结果还是令人有点意外,现在职业教育比本科教育并不差,学生们的表现比我参加的一些本科大学大赛要好,包括暨南大学。一个最重要的感觉是他们项目的科技含量并不低,有些有科技含量却将其定位于给农村高层楼房安装电梯,但其他技术费用太高,他们的技术可以节约成本近一半。这个项目在红旅赛道,获得了金奖,试想一个对农村老年人关心都在表面上,他们却是以故事的方式讲了主讲人的奶奶如果不容易上楼梯,这种情景是评委能够想象出来的。为什么他们不装电梯,因为太贵,而他们开发技术却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大赛创业项目为什么科技含量比较高呢?一是他们学校还是比较重视老师研发科技成果,他们拿省、市项目不容易,但许多是学校项目,但更为重要是他这挺快学校设计了产业学院,而且做的比较实,在项目中提到的导师科研成果许多是与企业合作的产业学院提供的,一些技术已经在企业研发的差不多,剩下就是商业化了。

从他们经验看,产业学院是一个解决产教融合的办法,联合办学,把企业项目通过学生变成创业项目,实现内创业,既有利于学生成长,也有利于企业转型。这个话题很值得继续探讨,用创业大赛推动产业学院的学生参赛,强化成果转化能力,锻炼学生,也有利于合作企业,寻找新的业务。

这些参赛的学生PPT做的很好,非常用心,观点鲜明,结构合理,口号响亮,也没有那些经常被 我们批评的如SWOT这样的工具的使用,看来他们的创业中心在创新创业训练上挺有成效。

总体上这是一场水平较高的创新创业项目展示,给我的感觉出乎意料。其实,也没有什么意外的,他们这几年的互联网+大赛获得奖项不少,所以,他们能够参加省赛的团队大约有15个,这样,今天参加比赛的团队基本上都会上去,估计进一步打磨以后,获奖的项目也不会少数。

然而只是讲好话,就不是我去参加大赛主评的意义了,我要讲不足。首先,创新创业大赛是商业计划比较,而不是科技成果秀,这一点基本上做到了,但还有许多不足,最主要是痛点描述情景化程度不够。商业是讲商业逻辑,一是购买者能够接受,接受的原因是他们觉得你产品或服务比过去的好,无非就是功能强、省费用,只强调技术上如何高水平,有多少专利并不能解决客户购买动力问题,一定要给出明确的客户所关注需求焦点。这需要认真分析客户成本结构,只有明显地节约了顾客成本,商业的第一个条件才能够成立。二是自己一定能够赚钱,能赚钱要靠降低自己生产经营成本,更要有提高价格的办法。其次是学生参与的科技成果可以有知识产权,但多数是别人的成果,这时就应该设计知识产权,将其股权化,动员老师参与大赛,是为了给他们一个新的事业实现方式,也是一种获得收入的方法,一定得给老师们以股权。第三、学生们也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对如何把技术运用在具体的情景中多花心思,比如一种可以变性的材料都有什么用?我旁边的咀香园老总说老人跌倒很容易骨折,如果使用这种材料,就可能防止出现骨折。但这个团队出售的是材料,而不是再开发。还有一个项目做鱼皮,还是那位老总说,这个浪费很严重,他竟然想和这个团队合作,共同开发鱼皮食品。第四、不能轻视营销,大量项目死在营销上,把项目名称搞的听不懂,体现不出创业者的意图,或者过分专业化,都是没有营销思想。第五、现场表现中,团队分工过细,讲的不回答,回答的人好像听不懂问题,团队之间配合看不出团队的特点。有些同学声音很好,但也有的讲的结结巴巴,重要问题回答不能令人满意,解答不了专家的疑惑。

大赛的组织者邀请的评委是做企业的人,只有我一个人来自高校,同学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些评委可能是他们未来的合作者,主动性还不是很够。其实,多找一些长期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家来,他们不像高校的老师对学生那么苛刻,他们总是能够积极的看待同学的项目,对教育有好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