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信解
(2022-05-17 00:50:28)
标签:
科学文化 |
分类: 咬文嚼字 |
我的信解-“信”字的结构(《创业哲学》节选)
经典文献都认为信是中国传统的核心价值范畴之一。 信,就是诚,是无欺,是使人无疑。“信” 不仅被奉为人际相处的起码准则,亦是治理国家的基本理念。孔子曾说:“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说文》中将“人言为信”称为“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治世之道,诚信以求和,诚信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准则,孔子把“信”列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规范”,将人没有诚信无法立足于世,民无信不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法家也把信作为治理前提同,商鞅“南门立木”就是重信的一个明证。汉代将“信”奉为五常之一,确立了信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信”字的两个部分,一是人,二是言,全部是竖起来的,立而不倒,基本字义是诚实,不欺骗,不令人怀疑,完全可靠。
“人”字作为偏旁,为立起的人进行修饰和说明,表达了人的正常状态是站立的,立起的“人”是社会公认的人,能够做人,首先要能够立得起来,做人用立的“人”来表达“做”,做就是立。所有带“人”作为偏旁的中国字,都是这样对人字的理解。它并不是说,人的身体起立和站立,而是说人要在精神上能够伸直自己,以敢于树立自己、面对社会、追求名誉、维护声望,而不是隐藏、装扮、毁灭自己。这个“人”代表了人形象,是符号化的人,也是抽象的人。作为偏旁在许多字中表现,其原因是社会对人有站立的追求,认为只有站立的人构成的社会,社会才会存在,不然,人们会不负责任、随意践踏、肆意破坏,它有着教化人们做人的含义。
信中的“言”原为口(“信”字最早是金字,写成“”),但是后来写现在的梯子,千年不变,其原因是口并不能代表人,而言才代表了人。
首先,人无言,则无思想和观点。人是一种会思想的动物,表达自己存在的主要证据是因为有观点、有想法,以此来证明自己精神独立,因此必须要表达。能表达,却没有内容,也是人,只是他思想平庸;有思想,却不善于表达,不能将思想贡献于人类,虽然不平庸,却无法证明自己。以此来理解“信”,最好的人是言之有物之人,其次可以转述和传播他人思想之人,再次是有思想,没有表达木讷者,最后是废话连篇,空洞无物,出言必虚之人,基本上属于不可信之人。也是成为一个正常社会的对人的评价标准,也是社会的价值观。
其次,人无言,则无承诺,无承诺,可托呼?“信”字由一人一言组成,其含义是做一个人,就要注意每一言,要慎重出言。因为言对人的重要性表现为言出即为是承诺。无言,则无承诺,所以不敢承担责任之人,往往选择不言。广义地说,字也是言,甚至是为了准确而正确表达的言,是严肃之言。在商业上人们经常使用“立字”为据,用字表达承诺,这并不是否定言的承诺意义,恰好相反,这是更加正式的言。人说的每句话,都代表了他的立场观点,代表了他未来即将的行动,他们据此言行动。人无言,别人无法判断未来的行为,不能判定此人到底会合作,还是会拆台;到底是同道,还是分道,甚至是对手;到底是朋友,还是敌人,都无法判断。这样的人隐藏的太深,埋伏了危险,人们会因为害怕而保持距离。在需要表达时,那些认真对待,慎重表态之人经常被视为“多有诚信”,一旦出言,便认真履行承诺,用行动证明,人们会信任他,这些信任会变成强大的社会关系资源。人不言,没有这种能力,也不会形成社会资源。
第三,人无言,则无态度,无立场。有句话,叫“沉默是金”,这句话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表现为只有在周围无法判断是敌是友的情况,把自己包藏起来,好后发制人。它所产生的效果是不得罪人,也不会因为自己的意图过早地披露让自己处于不利地位,但它不利影响是人们无法判断立场,因而会怀疑并形成心理距离。态度经常代表观点和看法,在工作中,言代表了对工作、对同事的看法,讲出来则表达了对工作认真与否态度,对同事的态度,不讲,则可认为你不认真,不真诚;如果是学生,讲出来是对知识的理解,面对老师或同学的问题,不愿意回答说明不够积极,极少会被认为是“此人慎重”。所有上述的结果是,那些不愿意表达的人,如果被人拒之于门外,受到孤立,应该多想想自己的原因。当然,咄咄逼人、自说自话、喋喋不休也会形成相反的结果,不是正确的表达,适当的、正确的表达,以信为准的表达才是真言。
第四、人无言,将会阻止沟通,信息受到阻塞。因为信息往往是通过“情报交换”获得的,你拒绝披露,就会遭到同样行为“报复”。一个没有能力与人沟通的人,天天宅在家里,必然缺少信息。虽然现在网络可能会带来信息,但是你接受所有信息以后,多会没有了自己。
言对人来说,是人格成立的保障,否则就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人存在的意义在于言,而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情,都表达了自己是一个正常的、可立于人群之中的人。
人无言,则无信,人无言,则无立,立言以立人,这就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