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专心致志的培养境外生
(2022-05-08 02:15:35)
标签:
教育科学 |
分类: 教育闲话 |
要专心致志的培养境外生
今天在我提出的关于技术经济及管理这个专业的海外生培养方案研究的基础之上,学院召集了一个会议,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会议请来了一批不相关的人,会议变成了学院的事情。
我的研究这件事情的目标是想扩大技术经济及管理的海外招生数量,学校希望实现海外研究生倍增,但各学院动的不多,管理学院也想这样做,但他们的目标则是论证和说服研究生院能够给予海外省一些特殊政策降低毕业标准。但是就我所知,这根本做不到。因为我知道研究生院的工作方法。
我昨天晚上再次修改这个研究,把它变成了教学方案的时候,在论文的这个环节,我强化了学术论文的写作,但是规定了一些研究方法,特别是针对着港澳台的学生,着眼于政策比较和案例比较,这样使得学生做了毕业论文,能够提升自己的真实管理能力。学院把这个话题引导到不做论文,或者是用其他的方法来代替论文,和我的想法有根本的差别。研究生院的人说,教育部的文件上面讲了一句话,没有任何理由上的解释,就是要抽查论文,不管你是谁写的,都是按照一个标准来进行抽查。这样它成了一个门槛,而这个门槛不能够打折扣,没有讨价还价的可能性,研究生院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可不可以只有毕业证,没有学位证。这样的变通方法并不是我们因为管理学院而提出的,因为医学院不能毕业的学生实在是太多了。
许多老师都不愿意指导境外生,他们普遍认为境外生的生源质量太差,论文抽查和外审都是一个标准,他们认为对境外生来说要求又太高,开会现场许多老师还在讲这个矛盾,我觉得没有任何意义的话来回重复,大家都解决不了。他们的办法是不招,这就让我感觉很不爽,因为大家讲话不积极,也听不出我的积极来。
其实,事先我已经估计到毕业论文这个环节无法改变,不能指望学校能够在这个环节上放松,一些参与管理的人老是想动这个脑筋,而我主张不要动这个脑筋,尤其是我不能动这个脑筋。
一开始我就讲,我是国家教学名师,要为国家教育负责,要思考国家的教育的大事。现在的中国教育,已经从向外国学习,转变为既要学习外国,也要把教育能力提供一带一国家,尽管按国际一流大学标准差的很远,差距不是缩小,而是在拉大,但是那个一边倒的学习国外时代已经结束了,中国需要反思一边倒的技能、工具的学习已经把西方的价值观普及到中国人身上,已经伤害到根本了。中国需要自觉保持清醒,形成具有中华文化的教育能力,向一带一路输出中国的教育,这才是教育的根本,而不是一个学校两种毕业标准。独立自主地提升我们自己的教育能力,包括了几个问题,一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答案是通过加大境外研究生的招生量,二是我们教育能力核心是什么?答案是中华文化,培养目标是中华管理智慧,三是如何表现这样的教育能力,就是在不改变毕业论文要求的前提下,加强我们科学组可以控制的环节,从能力的提升上找到吸引海外学生学习的动力,成都的机会。
我所谓的同事们,多不够资格,把海外生的生源差作为借口,怕影响他们的指标,不能替他们写论文发表,送审不合格后老师被扣奖金。在我的观察中,海外生源差的事实并不明显。我有两个台湾的学生,他们的思考能力并不差,学习也比较认真,有一名香港学生也比较认真,还很谦虚,只是比较实在。以前的香港本科学生,我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是我创业实验室的助手,有领袖气质,工作很得力。是我们的老师们把应试性教育作为衡量标准,才如此瞧不上他们,这与教育的使命-有教无类完全违背。我能承认他们是同事吗?
不久前我们这个学科组在讨论境外生的时候,我拍着桌子说,你们不要的学生给我,我现在只指导境外生,不仅要接受他们几个,将来还要扩大招生,达到班级的规模,这也是“捞”人。高考主要考了应试能力,大家很反感,但现在大学和研究生培养仍然是应试教育,还在这样的标准压制另外环境下生长的学生,这是教育吗?说是犯罪可能不为过。所以,会议现场,我对老师没有本事,却可以用应试思维教育学生,用手中的权力打压学生愤慨。让学生做八股式的文章,既是浪费时间,又不能够提高学生的真实工作能力,这种教育是废人的教育。我们办了许多年工商管理专业,没有培养出像样的老总,我们想培养有领导能力的人,但这样的教育能够培养有领导力的人吗?原因在哪儿呢?就是我们的教育严重脱离了实践,没有让学生根据实践来思考自己的学术,表面上的学术也是飘在形式上,没有触及根本的学术问题,他们本事主要是应付“答辩委员”上,将来不投机的可能应该不大。
境外生除了应试能力以外,其他方面的能力都不错,我们需要辩证地看这些学生。别人不这样看,有着暨南大学唯一的国家万人教学名师的技术经济及管理学位点,应该这样看,而这个专业恰好也具备跨专业的可能:技术+经济+管理,用商科理论把他们联结起来,我来挑起这个旗帜,只招境外生。我不在不可能的办法再打思路,不再废话,马上组织招生。用招生宣传立志,表达我们在现有框架做事的决心,造势,同时,以强化实践的研究能力培养,提升学生们以给定方法为导向的研究,特别是商业能力和管理能力为目标的培养,不靠课程,而是培养的环节上加强中期考核和毕业考试,增加四师(即概念导师,方法导师,实践导师和人生导师)的投入与建设,给定能力结构,给出毕业去向,给出对实践环节的要求,用要求引导学生面向实践,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释问题,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自己认为只有一套合理的管理体系才能够完成教育,我不怎么太重视课程的作用,而强调考核的作用,强调对能力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