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赛是一场表演吗?
(2022-04-08 01:18:42)
标签:
教育文化创业 |
分类: 教育闲话 |
教学大赛是一场表演吗?
今天,因为我们有一位年轻老师要参加青教赛,她已经入围学校的大赛,大家都很高兴,但同时我知道这需要反复打磨,只是一个人的思考是不够的,这种打磨在我们系里没有传统,所以我就和分管教学的副主任讲了我的想法,让这次会成为系青年教师教学培训会。
前年的时候我给大家讲过一次关于“以长江学者的态度”做老师的分享,根据我评审长江学者的情况,看到了长江学者已经成为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奖励,正在回归大学的本质。前天会计系的一位老师,我们在一起聊天,他讲起也想申报长江学者。在这个方面,他们系做的比我们系要好。这么多年,除了我获得了两个省的教学名师和一个国家的教育名师以外,剩下其他的都没有太有大的突破,当然会计系也没有这方面的进展,他们在黄大年式教学团队上有一些斩获,说明他们的教学团队建设要比我们好。这也引起我的反思,就是我们系的集体备课和团队建设实际上非常不够。如果没有创业学院这个平台,仅靠系里的这个平台,不可能获得那几个荣誉。
这次会议和学院的会议时间出现了冲突,所以只能向后推迟,到四点钟多才开始,没想到后边许多人陆续走掉了。
讲完了第一节内容以后,大家开始提意见,他们向我投出目光,我也就毫不客气讲了一些我的看法,后面有两位老师也跟着讲看法,他们俩位的一个共同看法是认为这个大赛是一场表演。
大赛是一场表演吗?如果说教学大赛是一场表演,大赛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不否认这里边会有表演的因素,但是如果把它看成就是表演,没有真实的教学,我表示了反对。关于这个话题,我在前年参加学校青教赛打磨项目的时候和一些老师有过争论。主持这项工作的学校领导也认为大赛是在表演,最后结果是暨南大学在省比赛时获得了许多成绩,但去了国家参赛成绩不好。我知道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而学校并没有给予纠正,还在这条路上发展。评委是如此,大家为了获得好成绩,可能也只能如此。但是,如果大赛只是表演,参赛的教师从内心不安,社会也会瞧不起这种大赛。没有内容上的充实,只是形式上搞的好看,这样的教学比赛对教学什么益处。
大赛是为了推动教学,这是大赛的根本,千万不能忘记。我们积极组织大赛参与大赛,实际上并非仅仅是为了个人的荣誉或者是解决某些问题,决定职业发展方向,而是要通过大赛学会真正组织课堂,思考课程的内容,把课堂变成精密加工车间或者是一个高档的酒店。我当着很多的同事面说,我就是这样的人,我认为这里头涉及到做人的问题,是不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这不仅仅是做过党委书记的人讲的话,更为重要的也是一个老师要讲的话。参加大赛获得荣誉,个人得到收获,但是从大赛的主办来讲,就是为了推动教师们钻研教学,而不是钻研表演。
其实,两位讲大赛是表演的同事,他们应该也是有所指的,因为今天的这位主讲人,她把课堂的内容做了压缩,搬到大赛上。这样做并不合理,但也更不是教学。我所说的比赛是推动教学,是让教师把课堂内容作为基础,要对照教学大纲,把应该讲的内容讲出来,但大赛是怎么把它讲好,是重构逻辑和利用教育原理。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育原理就是循循善诱,不断地提出问题,引导同学去思考那个问题,在思考中形成内容逻辑的连贯性。学生不思考,而是记住,学生不可能得到训练,能力怎么能够到提高?
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深度的钻研每节课,每节课的课堂上都是表演,不需要再把大赛当作刻意表演,无非就是把课堂内容45分钟的内容或者90分钟内容前后做一点调整,但是绝对不可以太脱离真实的教学大纲。
后来我要求结束后做一下总结,此时两位被我反对的同事都已经走掉了,我也没有站在前面去正儿八经的讲话,而是坐在我的座位上,讲了几条意见。第一条,我们这个系在教研上是非常有亏欠的。今天利用这个机会,我建议要把这种形式作为我们系内训的方法,鼓励年轻老师去参赛,参赛之前集体打磨,大家提出问题,帮助做一些分析,给出改进建议,等于是在集体备课,这可以形成新的系内,建立以集体备课为载体的文化,这个文化是相互帮忙、形成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以前,因为我们系学科点太多,课程内容不集中,教师之间的教学内容相互之间似乎不熟悉,造成了大家不敢讲话的文化环境,久而久之,大家已经没有集体交流和备课的习惯了。现在刚好有这样的机会,而且这个系的专业也大幅度压缩了。第二点是我们要知道教学要围绕着三个性,思政性、科学性和专业性,如果不突出,不用说赢得大赛,连合格的课堂都不一定能够做到。这门课是专业课,讲授的内容并没有给出明确专业能力指向。所谓的科学性的重点不在于引导学生去学习前沿科学原理,而在于学生能够用科学的思维理解和重构课堂内容,形成学生自己的科学思维构架。思政性一定要事先提炼,没有思政方面的思考,胜出的机会很小。
一场大赛,比得并不仅仅现场发挥,而是背后的长期积累和团队建设,能够有意识地进行资源,不仅仅表现为对这次的课内容的把握,还能够看出,团队长期理解相关教学活动的轨迹。这些都是正常教学应该做的,然而我们现在的日常教学缺少这样的基础建设,大赛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动各高校完成这项工作。如果大赛是表演,能够做到资源化吗?教育和教学有真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