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随处都可思政(续前)
(2022-04-01 00:45:39)
标签:
创业教育发展模式文化 |
分类: 教育闲话 |
课堂随处都可思政(续前)
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多一些针对企业管理的需要给出自己的管理药方,不然这个专业能做什么呢?我针对A-U模型做分析构建起来的原理。什么叫原理呢?就是有确定的因果关系,结果是管理上追求的目标,总体的目标是少投入、低风险和高收益以及如此做法的特殊经验针对这个模型,形成原理的办法是把横轴,即时间轴切成三个段,形成了具有不同特征的市场状态。把这些状态作原因变量,再把很多的管理目标与之一一对应,形成因果关系,形成了一个多维度一套管理重点,由此决定了企业战略和管理态度,由此可以理解战略是什么?它就是因时因地而异,采取不同措施与重点的策略。根据这样的原理,我给他们一个表格,把三个阶段的状态与管理变量联系在一起,让企业知道管理的重点。随时随地让学生掌握自己的专业方法论,是老师的责任。管理的方法是什么?就是把因果关系变成了一套药方,根据不同情况给出不同的答案,我称其为套路化。
接着我向学生们提出一个新的问题,这样的一个原理,是适合于美国这样的国家,还是适合于中国这样的国家呢?我在前面已经对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概念已经做了区分,他们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美国这样的国家具备了原始创新的所有条件,而中国条件还不是很具备,在课堂中,我也不断的强调这个看法,大家自然而然说这不适合中国,适合美国。
但我并没有因此而停止,我问他们,中国就没有作为了吗?我让他们把思考的重点放在第二种自主创新概念上,看A-U模型,还有利用的可能吗?他们等待几分钟,我觉得这个话题太深了,提醒他们A-U模型时间轴向后移动,起点是发展中国引进技术,后面会发生什么?实际的背景是技术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像中国这样的大国,要素结构与发达国家完全不同,而产品进入发展中国家,先是工艺创新,还是产品创新呢?大家猜测到了发生了逆转,先工艺创新再产品创新。我举了一些中国做大的成功案例,大家明白这个道理就是每当引进技术时都要根据本国要素结构做出调整,否则引进多会失败,因为发挥不出比较优势。这是这个原理的第二个应用。他们觉得这个模型太有用了。
下一步,我们讨论另一个新问题,无论什么样的国家都会存在一个长长的消费层次序列,有极少数人处于高消费,也有相当大的一批人处于低消费,这是所有男家都一样的规律,推广是什么呢?推论是先进国家出现的新产品,在落后的国家也仍然有想体验新的产品前沿购买者,只要有少部分人成为先进产品客户,引起技术就要在本国开始消费了,而不是引进技术只是为了节约成本,卖给国外。率先消费的客户引导了新的消费潮流,把工艺创新的结果在本国也体现出来。既然市场已经启动,这个国家文化和需求特征不一样,是否可以做产品改进创新呢?他们说,可以!
我说,这就是二次创新,在二次创新以后,这个国家创新能力提升了,掌握了这个技术,积累了人力资源,为后续技术开发能力发挥做了准备。
把技术传递到更不发达国家是不是有可能呢?肯定会发生,因为像中国这样会学习、有学习竞争优势的民族,并非在全球技术产业链条中最先进,但也不是最落后的,中国可以把自己已经掌握的技术传递到更不发达国家,重复上述过程,继续发挥技术剩余潜力。也就是,二次创新模型,可以是一个多次重复技术扩散原理。
这次课堂内容涉及到的思政一是科学精神,二是人文关怀,三是专业态度与专业能力。这就是我思政态度,二次创新模型是中国学者提出的,在世界没有什么影响,但是一带一路深化能找到恰好需要这样的理论。
我课堂上,我还涉及了其他的一些关于思政的内容,一个是关于脑白金的判断,没有太展开,强调这样一个蓝海产品,竟然创业者不坚持,也没有深度的挖掘里面满足中华文化的产品特征;另外一个是关于知识产权到底是强化了公还是强化了私呢?我们要知道知识产权这样的制度是一个以私权来激励人们投入的,社会得到了外部性。由于知识在创新活动中先物质化来提升资源价值,并为企业创造利润,还附加形成了两个产出,一个是知识本身,它为人类所收藏,传播出去为人类服务,二这个知识开发的经验和过程也应该成为企业管理的职能管理的内容,将来有天建立职能时,把这个当作了规范蓝本,管理是一点点积累的,它是企业的资源。
我们再说一次,课堂处处可思政,不要把思政看得太窄了,一定要有足够的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