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随处都可思政
(2022-03-31 01:27:35)
标签:
教育创业文化 |
分类: 教育闲话 |
课堂随处都可思政
今天看报纸上讲到一些博士找不到工作,说去了小学当老师,还讲一些大学的哲学博士十分的抢手,不仅博士可以去大学,硕士还可以去大学,而且都是985的大学,哲学的本科生可以进中小学,和哲学类有关的专业也变成了抢手货,没有想到,专业也有风险。其实,在中国经常出现的岗位现象是检查,当年评定本科的检查需要提高职称,才有了我同事从东北调到广东任教的机会,现在是有一个关于思政师生比的要求,才让这类专业供不应求。
学生要不要思政?这已经不是问题。很长时间,我都认为思政非常重要,然而思政课与思政的教育都可以起同样的作用,把思政融入课程,比专门的思政课还要重要,因为学生有收获,因为不是强制接受的思政,那会让知识漂浮起来,而不是灵魂与肉体密切的结合。这种思政对老师的要求比较高,至少在本质上是有人类责任的、善良的、追求和谐的文化的、有强烈的科学精神的。
今天上《技术创新及孵化器》,讲到几个地方,不经意的就做了一些思政。
先提了一个问题,看同学们是否会提出或意识到,我讨论技术创新,分为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从市场上观察,它们哪一个更是地出现呢?会不会同时出现?还是一个在前,一个在后呢?我这样提问,是让学生们发现问题,所谓发现问题无非就是把看起来不是问题变成问题,仅仅区别了两个概念还不够,科学精神就是不断提出问题。经过大家初步的分析,取得了共识,就是产品创新在前,工艺创新在后。也就是先有功能性,形成产品的市场开拓,然后会形成对效率和成本的追求,没有产品作为对象,无法降低成本,它们不是同时出现的。如果用时间轴和重大创新率来描述这两种创新,它们都会呈现从低到高再到低的过程,两条线在时间轴上依次排开,组合起来形成的曲线叫A-U曲线。
我问他们,这条曲线是一个假设或猜想,还是一个结论呢?我是在给大三学生上课,竟然有几位是大一的学生,他们舍不得浪费学分选了这门课。但大一的学生表现比大三的学生还积极,他们说,这个是个猜测,不是一个结论。我说,我同意你们的看法,我们宁可怀疑它不是一个可靠的结论,这种精神是科学精神。这种精神要求我们要用证据证明这个曲线的存在。但我继续问他们,有没有人把它当成结论呢?他们没有想过这样问题,我说,有的,那些大胆的实践者,他们通过直觉做判断,符合常识就做决策。略有谨慎之人,可以使用一些理论研究的方法来证明,比方说,假设这是一个竞争市场,产品开发在前,所有竞争对手都进行产品功能竞争,接着才会做成本竞争,会出现时间上错位的两条曲线,这种论证是假设检验方法,假设是对,逻辑也是对,结论变可以信赖。它可以用概念模型来构建,也可以用符号模型构建。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多是因为它符合这个假设与逻辑。
但是如果你要怀疑这个结论也有道理,因为假设检验的方法毕竟没有数据,它不是真实的证明,如果出现假设中的例外,A-U模型就不存在了,因此,实证会让结论可信。要做实证,就要找数据,数据的事情我们就不讨论了,主要要讨论的是怎样使用数据。我告诉大家,就这一问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数据描在一张图上,叫描点法,所绘制出来的曲线并不是由点来连接的拆线,而是找出一条近似在这些点上的一条曲线,看看是不是如假设所描述的那样,如果是,就证明这个原理。所有的论文必须要做到把证据和证明过程公之于众,而不是仅仅讲出来你的假说,直接阐述变成了一个观点,虽然那也可以称为论文或者是文章,但是当别人无法用你的证明方法两次证明并得到相同的结论,你就将面临着论文要变成废纸的可能,正因为这个论文是公开发表的,是让别人读懂并进行重复检验、修改前提条件检验,这就是杂志的作用,有了杂志,才会形成科学的环境。如果用你的方法得不到你的结论,你的科学诚信就要受到怀疑,可能会受到严重惩罚。韩国曾经有一个姓黄的教授发表轰动一时的论文,经过了一段时间,人们反复地使用他的方法重新实验,得不出来他的结果,黄教授变成了国家羞辱。
我所讲的原理,里面包含了科学精神,一是敢不敢提出假设,二是敢不敢确认这个假说,三是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这些假说,敢不敢用这个假设当结论去行动。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不只是要有科学精神,也有一定的冒险精神,因为他们经常在实践中面临抓住机会的问题,只强调科学,不强调冒险,不是这个专业的素养。即使如此,也需要让他们自己知道科学素养的重要,将来企业出现问题的症结在哪。作为科学素养,应该是以怀疑为主的素养,以怀疑的思维去看待结论和论证的过程。
这个结论有没有用,并不是科学素养,而是判断一个结论是否重要的根据。重要结论是用利用原理可以形成结果来说明用途的,如果科学研究对性质有重大发现也是重要结论的表达,即使此时这一性质有什么用还搞不清,也仍然判定为是一个重要的科学结论。(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