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到底是谁把曹操弄成了大名鼎鼎的奸雄

(2012-03-14 07:03:49)
标签:

曹操

汝南

《三国演义》

吕伯奢

《魏书》

分类: 随笔

        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有令人佩服的雄才大略,而又名声狼藉。此人便是曹操。曹操算得上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可是,都说他不是个好东西,奸诈。小时候就看戏台上的那个白脸的坏蛋,稍大一点,奶奶爷爷就教诲:做人要学关老爷、关羽关云长,不要学曹贼,曹操曹孟德。  

    有人说,曹操的坏名声是因为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的确,《三国演义》在民间流传甚广。但是,要弄清一个事实。那就是,先有民间流传的故事后有《三国演义》小说,还是有了《三国演义》才有了民间流传的故事?事实是前一种,先有流传故事,后有的小说。 据说,在北宋的时候,民间有很多“讲史”的,就是说书的,说三国,一说到刘备失败,听众就痛哭流涕;一说到曹操失败了,大家拍手称快。那么说明至少在北宋的时候,曹操就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人。从北宋到明朝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小说,中间还有好几百年呢。故而,曹操的坏名声,不能全怪《三国演义》。

    那么曹操为什么不讨人喜欢呢?他又干了些什么不讨人喜欢的事呢?那么也无非是三条: 一个是曹操这个人为人奸诈。但是这个不能算数,因为兵不厌诈嘛,打仗的人总是要诈它一诈的,不过你说敌人你就说他是奸诈狡猾,说自己就叫足智多谋,实际上一回事,兵不厌诈。第二件事情呢说他篡汉。历史上改朝换代,不都是更名改姓吗?这个王朝的皇帝为什么一定要姓刘呢,为什么就不能姓曹呢?说这个姓曹的代替姓刘的就是奸,这个说不过去。那么最为民间所不满意的是曹操说了这样一句话: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所以一个人宁肯自己对不起普天下的人,也不能让天下的人对不起自己,这个人就太坏了,所以老百姓讨厌曹操。那么我们就要搞清楚这个事情是事实,还是不是事实;如果不是事实,那岂不是一桩冤案吗;如果是冤案的话,我们岂不是就该给曹操平反吗。那么这个事情史书上的记载是矛盾的,大体上是这样一个故事:就是曹操因为董卓要迫害他,曹操从京城里逃出来,路过了他一个老朋友家,这个老朋友的名字叫吕伯奢,曹操到吕伯奢家里的时候吕伯奢本人不在,于是就发生了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惨案。
    这个故事有三个版本。第一个版本说的是吕伯奢不在,吕伯奢的儿子和吕伯奢家里的那些客人看见曹操带着钱财很多,起了歹心,要抢劫曹操,而且拉走了他的马,这个时候曹操起来拔出剑来把这些人杀了。这个叫做正当防卫。这个故事记载在什么史书里面?在《魏书》里,《魏书》是他们魏国人写的史书,所以也不一定靠得住,因为曹操是他们的太祖啊,那他们可能要给曹操打一个圆场,这个也很难讲。
  那么第二个记载是说,曹操住在吕伯奢家里面听见吕伯奢的孩子在那弄锅碗瓢盆,有声音,曹操自己又是受董卓通缉追拿的罪犯,他起了疑心,“疑其图己”,把吕伯奢一家杀了。这个叫做误杀。第三个版本,差不太多,也是说曹操怀疑吕伯奢的家里人要害自己,然后把他们一家都杀了。杀了以后,曹操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我们现在来看第三种情况,就算我们相信曹操是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也说了那句话,看看是个什么样的场景。是曹操怀疑这些人要害自己,当然这个疑心太重了一点,太过分了,然后把他一家人杀了。杀了以后发现是误杀,然后凄怆曰,“凄怆”这两个字很重要,就是杀错了人,然后,唉,他也是很难过的,算了算了,宁肯我辜负别人,不可以别人辜负我啊。我们体察一下这个语境,曹操说这个话是一种自我安慰、自我排解,所以很勉强地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做了一个辩护。而到了《三国演义》里面他变成了理直气壮,而且把“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前面加了天下两个字,这个就大不一样了。曹操当时说这个话只是就事论事,虽然我错了,我错杀了人家我对不起人家,我现在也没有办法,我现在走投无路,也只好是宁肯我对不起人家,不要让人家对不起我了。这里面应该说他还保留了一部分善意在里面,而到了《三国演义》变成理直气壮说我对不起天下人。

    还有一个著名的说法,就是,奸雄这个称号,是曹操自己要来的。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中有一段话:

    “操父嵩,为中常侍曹腾养子,不能审其生出本末,或云夏侯氏子也。操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世人未之奇也,唯太尉桥玄及南阳何颙(yong)异焉。玄谓操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颙见操,叹曰:‘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玄谓操曰:‘君未有名,可交许子将。’子将者,训之从子劭也,好人伦,多所赏识,与从兄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尝为郡功曹,府中闻之,莫不改操饰行。曹操往造劭而问之曰:‘我何如人?’劭鄙其为人,不答。操乃劫之,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操大喜而去。”

    这段话的大意是:

    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大宦官中常侍曹腾的养子,因为是宦官的养子,那么就其出生的本末就难以说清了,也有人说曹操是夏侯氏的后代。曹操年轻时很机警,懂权术,生活放荡无度,既喜欢飞鹰走狗,也喜欢行侠仗义;就是不干正经事;曹操当时的表现,世人没人瞧得起他。只有太尉桥玄和南阳人何颙认为他非同一般。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就要大乱了,不是天命济世的人才,是不能拯救天下的。将来能安天下的人,就是你呀!”何颙见了曹操后,感叹地说,“汉室将要亡了,能安定天下的人,一定会是这个人。”

    桥玄看好曹操,授之以机宜。桥玄对曹操说:“你现在没有名气,赶快去结交许子将吧。”许子将何许人也?许子将就是许劭,是东汉三公许训的堂侄。他善结交,能够判断人的品行与能力,和他的堂兄许靖名气都很大。他们共同对当地人进行深刻评论,每月都更换题目,在汝南形成了每月初一评人物的风俗。许劭汝南郡的功曹,官员们都知道他,因为名气大,官员们都怕他评议,而约束自己提高自己的形象。

    曹操随之就去找许劭。见了许劭直截了当地问:“你看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许劭瞧不起曹操,懒得搭理他。曹操劫之。劫之估计就是现在抓袄领子之类吧。许劭无奈,说:“你是太平岁月的能臣;天下大乱时的奸雄。”曹操对这个评价们满意,乐颠颠的回去了。

    你看看,曹操自己要来了一个“奸雄”的光荣称号。

    曹操最后能雄霸中原,把刘备弄得蜗居在四川盆地,孙权蹲在江东高台上。魏国成为三国中地域最大、实力最强的一方,这与曹操不拘小节,开拓开放有关。什么名声名分,能打胜仗才是硬道理!


     你看看,曹操自己要来了一个“奸雄”的光荣称号。
                                 东篱采菊fhx写于2012.3.13(本文参考了部分网络资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