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名昭著的秦桧,当年是如何成为了主和派?
秦桧,生于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字会之,江宁(今南京)人。中国历史上十大奸臣之一,因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岳飞而遗臭万年。两任宰相,前后执政十九年。秦桧是宋体字的创始人,但由于人们厌恶他的人品德行,虽然应用他创立的字体,却改称宋体字。
以至于,民间有的地方姓岳的不和姓秦的结亲。足见影响之深,影响之远。
近读一份资料,觉得秦桧头上“杀害岳飞”的这个“屎盆子”,不应该由他一人来顶。
《宋史·秦桧传》里有一段记载,颇为意味深长:一次退朝后,秦桧留了下来,对宋高宗赵构说:群臣对战与和意见不统一,无法决策。如果陛下决定议和,就请陛下专门和我讨论,不要让大臣们跟着瞎掺和了。高宗赵构不假思索的就同意了。秦桧确认赵构议和之心坚定不移,就正式写下奏章,要求确定议和大计,不许群臣持不同意见。
这一段记载说明,秦桧是秉承了主子的意图,高举议和大旗。开始了对主战派的疯狂打击,血腥镇压。作为主战派的著名爱国将领岳飞,就成了首要的被打击对象。弄了一个不能服人的“莫须有”罪名。“莫须有”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也许有”“或许有”。模棱两可的事,竟然成了杀人的理由。
据说,秦桧曾经也力主过抗金。就是因为摸准了赵构的脉搏之后,就摇身一变,成了死心塌地的主和派。
我们不妨做个假设。如果赵构旗帜鲜明、态度明确地力主抗金。那么,秦桧会怎么样呢?可以肯定的说,秦桧的后半生将会重写。
秦桧就是这样一个,见风使舵,察言观色,随机应变的政客。大凡这样的政客,都没有好下场。生前是主子的一条狗,死后是历史上的一堆臭狗屎。
那么,戕害岳飞,秦桧只是一个执行者,亦或是主谋。真正决定开刀问斩者,当然是赵构!如果赵构不同意杀岳飞,就是借给秦桧一个胆,也不敢私自杀掉这位抗金前线的军事统帅!
看来,秦桧的主和还是主战,均有赵构的意向决定。
如此这般,秦桧就成了赵构身边不可缺少的一个角色。他不仅帮助赵构实现了偏安江南的心愿,还解决了赵构一直担心一旦打败金兵后的“担忧”(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还朝,他怎么办?)。就甘心情愿的充当了赵构的马前卒,成了维护皇权威望不受影响的一只替罪羊。
秦桧者,一条变色龙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