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母亲河----湑水
(2022-06-02 23:04:23)
标签:
文化故乡五门堰湑水河 |
分类: 散文 |
遥看湑水河,白云压岭多。秦潭逾万载,[1]千岁汉砖逴。得道成仙去,[2]
鸡犬听山过。[3]携友观夜幕,青雾舞漫娑。五门堰上月,竟似红日落。[4]
注:[1]
[2]
[3]
[4] 5月14日夜,与友人在五门堰看到了如落日一般的红色月亮。
湑水河从汉代至民国,先后有左谷水、聟水、聓水、智水、壻水、婿水、听水、秦潭、湑水等多种称谓,名字之多盖源于在它有着丰富的自然地理、天象奇观、人文历史,水利建设、故事传说。
一、丰富的自然环境
湑水河,我们当地老百姓有叫它湑(方言读作:xi)水,源出陕西周至县厚畛子,秦岭主峰附近的光头山,沿秦岭南坡脚西北而流,于青龙寨出周至入太白县。纳东太白河、海棠河、红水河、大箭沟、观音峡、牛尾河诸水。经太白县二郎坝西南入洋县坪堵乡,接纳西岔河、坪堵河、清溪河,于佛爷坪流入城固县境收板凳河,一路吞溪会涧,南流城固县14个乡镇,在与洋县交界处汇入汉江。
湑水河虽然只有167公里,却恩惠着2340多平方公里范围的百姓,这一带山体庞大,林深茂密,水源丰富,滚滚涧流汇成的这道河流范围,上游比降大,狭谷深、碧潭相间,水流湍急。中游渐宽60~80米,比降较小、多有开展的山间盆坝。下游开阔200~300米,水流平缓,河面宽阔。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传说。至今这一带仍有奇异的天象景观。
二、厚重的人文历史
湑水也叫听水,与原公之北,升仙口之南的庆山有关。北魏时庆山名叫听山,相传唐公昉拔宅升仙时的屋宅就在听山上。明《陕西通志》云:“俗传,唐公昉仙去,婿归,惟闻空中歌管声,因名听山。”湑水从听山下流过,故称听水。方言的缘故,唐广,即是唐公昉的连读,听山即是庆山。
三、载入史册的传说
湑水的另外六种称谓,都源于发生在陕南城固县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著名神话故事,以及记载这个神话故事的汉代名碑《仙人唐公昉碑》有关联。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这个神话故事有生动地描写:“左谷水出西北,历平川中,谓之聟乡,水曰聟水。川有唐公祠。唐君字公昉,城固人也。学道得仙,合丹服之。白日升天,鸡鸣天上,狗吠云中。公昉升仙之日,婿行未还,不获同阶云路,约以此川为居,因号为婿乡,故水亦即名焉。”聟水的聟字,最早出现在东汉《仙人唐公昉碑》,碑上称平川湑水河流域为聟乡,所以水也就叫聟水了,聟是汉代婿字的民间俗写。聓水,因聓通婿字,所以又把湑水叫聓水。《仙人唐公昉碑》刻立后,经历了三百多年风雨沧桑,到北魏时,部分碑文已模糊不清了。由于“汉碑作聟,与智字形尤近”,于是有人误把聟字认作智,于是湑水又有了智水的名字。壻水的壻字,《说文解字》云:“壻,夫也。”《尔雅》道:“女子之夫为壻。”婿水的婿字,因与壻字互为异体,所以湑水又添了壻水和婿水的称谓。民国改称有三点水的湑字,使用至今。
四、 古老的水利工程
湑水河依秦岭巨脉,是城固县东北部的母亲河,两岸老百姓依它生存,因此千年以来垒坝筑堰,修渠架桥,水利建设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兴建灌溉工程,构成了发达的农田灌溉体系,成为“川陆宽平,鱼稻丰美”的西北“小江南”。为中国是水利史增添了许多引以为荣是工程:
五门堰:位于城固县湑水河右岸,因渠首横列,五洞进水,故名五门堰。相传始建于汉,为王莽时邑人唐房创修。宋绍兴年前叫唐公堰。南宋初,先于斗峰下创置木槽,接引渠水下流,灌溉斗峰以下田亩;南宋后期至蒙元前期,复在斗山下开凿过水渠道,引水通过斗山之麓,下流灌田,整个灌区灌溉田亩已达四万余亩;到元后期,又凿穿斗山下的石嘴,最终疏通经过斗山之麓向下流淌的渠道,五门堰灌溉系统遂基本形成并稳定下来。明中后期,经过弘治、万历年间的几次大规模整修,奠定了堰坝、石峡灌渠的格局,形成所谓“三十六洞湃”的灌渠系统,灌溉田亩最多时可达五万亩;清前中期,灌渠系统略有调整,最后形成“九洞八湃一渠”的格局,灌溉田亩维持在四万亩上下。1948年湑惠渠建成后,五门堰并入湑惠渠灌区。
1952年3月,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五门堰水利修建委员会,于1952年5月修复旧堰,从湑惠渠灌区中拨回水田5300亩归五门堰灌溉。1953年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五门堰水利委员会。1954年加固堰头。1958年五门堰水利委员会改为管理站,隶属龙头区水利联合委员会领导。上世纪70年代灌溉面积9300亩。1984年,五门堰被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立城固县五门堰文物管理所,国家拨款2万元,按古样修葺观音阁等建筑,堰首禹稷殿、太白楼等建筑均仿古刷新,使五门堰这一重要水利工程成为旅游景点。
杨填堰:位于城固县原公镇夭庄村湑水河左岸,宋代以前称张良渠。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知洋州开国侯杨从仪大加修浚,民赖其利,故名杨填堰。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城固知县高登明、洋县知县张书绅共同议决,仿五门堰做法“敞其门为五洞,傍其岸为二堤”。这是继南宋杨从仪之后的一次大改建,灌城固田七千亩,洋县田一万八千亩。清康熙年间,为解决灌溉纠纷,汉中知府滕天绶主持制定了《分工约》和《分水约》,规定用水和筹工按三七比例分配。1948年,灌区亦全部纳入湑惠渠供水。1952年,洋县群众要求按古制加入杨填堰,经两县协商并征得湑惠渠管理局同意,将洋县马畅以西3183亩水田退回杨填堰灌溉,自古"城三洋七"的灌溉比例变为"城七洋三"。到1990年,工程稳固,配套完善,干渠过水能力达3.55立方米/秒。全灌区有斗渠16条,城固县13条,灌溉6751亩,洋县灌溉2586亩。
百丈堰,堰头位于庆山南湑水河东侧,堰坝横截湑水,长约百丈,故名百丈堰。该堰灌溉原公镇一带水田,堰尾直抵杨填堰灌区。百丈堰创于何时,无确切记载。民国37年(1948),灌区被湑惠渠取代,工程随之废弃,高公桥、伍公庙等毁。
高堰
湑惠渠,渠首位于城固县升仙村和杨家滩村口,截湑水河筑坝拦水入渠。民国28年(1939),由经济部泾洛工程局勘察测量设计,1941年8月陕西省政府批准兴修。1942年5月4日,东干渠庆山隧洞和其它重点工程动工;
四、时现的奇异天象。
本人的奇遇与推猜:
1、天上三只太阳。大约1967年的秋天,我随同村吴积善(小名黑黑)拉着空的人力车去高渠洞拉柴,是下午出发的,走在杨家滩到升仙村的河道中间时,见到西边天上三个太阳。暮烘天,一杠高,持续应当在一小时以上。因为我们自看见到我们右拐到山里看不见太阳止。
2、2022年5月14日傍晚,与友人游览五门堰,时见一轮红色大盘月亮升起,友人疑为落日,当地人大笑,此时夕阳刚刚下山,西边天空尚亮,友人也才恍然明白。我们一直看到月亮升高泛白方肯离去。友人因此歌喉一曲:月亮出来亮旺旺。
3.
湑水河,乐城老百姓的母亲河。她记载着先贤耕耘故土、追求美好生活的经历,她是流淌着历史的文化之河。
2022.6.2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