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望滴水崖记
(2022-05-22 12:47:00)
标签:
文化滴水崖溶洞 |
分类: 散文 |
文/韩省华
疫情期间,回归自然,携友人探望家乡的一个景点:滴水崖。滴水岩或者滴水崖这个名字在全国各地或许很多。我们探望的位于陕西城固县北部,隐藏在秦岭南麓的大山深处,是汇入板凳河的一条水流的源头。板凳河,发源于城固县双溪镇回字坝,流经双溪桔园注入湑水,湑水河古称左谷水、壻水。是中国长江流域汉水水系的一条河流。探望水流源头,又有溶洞奇观,将人汇与自然,清心净欲,在幽然的环境中忏悔和反思,比不得与古人面壁修炼相提,若有所悟或许能够并论。
不料到了滴水崖场景已经大变。原来洞外的平地上已经建起了一座道观。或许是我30多年前向县里的建议起了作用。朋友以道观主持的引导焚香祈愿。我则品读了不十分清楚的同乡乡贤唐楷鉴先生撰文并书丹的碑文,以及一些善男信女的捐款等等。
主持是位女性,说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由县城来此修行了。道观通往滴水崖洞口已经由道观的房屋隔断,我们希望朝拜的滴水崖洞需要道观所通门进入。女主持说由于洞内由蝙蝠,疫情原因,公安部门加锁,她也开不了。交流久了,她又透露,刚刚去世十多天的原来陈姓主持在去世前施了妖法,要害一些人,他活着的时候,有人朝洞就有失事的事情发生。
滴水崖洞,在民间曾经被认为是药王爷居住的地方,30多年前,一位同村的民间医生李梓生,曾说,我的父亲在逝世三年后被药王爷收到这里了。我和他进洞后,我爬在一处险要钟乳石旁边时,他在后面说:看看,那是你们先人的身影,似乎还真有点像。
于是,回到浙江给县里写了建议。
以后一直没有机会再来朝拜,不料这次进不了洞,也看不见摩崖石刻。只期待以后了。
关于开发滴水岩溶洞的建议
原文刊于1988年7月5日,城固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所编:《城固经济》总第26期
按:在浙江省庆元县工作的城固籍干部韩省华同志,他怀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城固经济建设的热切关心,在今年探家期间,对本县滴水岩溶洞进行了几次探察,提出了非常有益的建议,这种关心家乡、热爱故土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现将他的来信摘登于后,供同志们学习思考。
城固县人民政府:
我是在南方工作的城固人。今年春节期间,我对离县城约30多公里处的滴水岩溶洞作了三次探察。我认为很有开发价值,是一个理想的避暑和旅游胜地。
滴水岩位于秦岭南麓。在城固县板凳河乡南二里处的公路旁边。岩壁有洞穴,清泉自洞内流出,涌向悬岩,洒下万珠飞瀑。溶洞内好似一座地下宫殿,面积约500~800平方米。洞内分为三个部分,顺洞口水道入内,岩石低垂峥嵘,可分三层,这是一洞,面积约120平方米,可以渡一叶扁舟。
从水道向左旋上,有一段水流穿石入孔的河卵石石阶民间称之谓“滚龙床”,石上已沉积极厚的白色水锈(钙质),抬头可见(在手电照下)钟乳石垂悬,神采各异,石上有蝙蝠栖息。
走过这段石阶(约40多平方米),进入了民间所讲的大厅或大殿,这是过去天旱民间在此“取湫(jiu)”的地方。大厅高大空旷,高约10多米,面积约300平方米,有“天眼”通山外,洞内左侧泉溪盈盈,可渡舟。右侧顺坡可见神奇多姿的钟乳石和峥嵘岩石,这里有民间所谓的“龙床”或“龙台”(实为一个巨大钟乳石形成的菊花状)。
在大洞(大殿)和水洞的一边还有一个干(旱)洞,它与上述二洞相同,面积50多平方米,洞内干燥,其垂悬的钟乳石与岩石又另具风采,有民间相传某某神的腿、某某神的靴,还有两道石缝,其中一缝可爬入“大殿”。这洞民间称之谓“王爷殿”。
滴水岩溶洞的水质清沏,干甜醇口,沁人肺腑,两口泉水下后,顿时能感到头脑清爽。这一泓泉水雨天不涨不溢,旱天不歇不涸,常年不断。目前,世界各地无不为自己地盘上有泉水而高兴。因为泉水的水质无疑优于一般地下水和流水,它为发展饮料,啤酒等食品工业和医疗事业提供了良好的原料。
滴水岩溶洞内的泉水穿出洞口,流越公路后,由于悬崖的作用,
形成了点状瀑布,高2 0多米,洒向岩下河中,颇为壮观。
滴水岩溶洞,在清代已有人探奇。由于迷信的作用,上世纪三十年代被人们重视,朝拜的人络绎不绝,在洞口踏出了一百多平方米的
地坪。洞口上方的岩石上刻有“有龙则灵”等十余幅摩崖石刻和岩雕。
我县滴水岩溶洞自然风光优美,颇具吸引力,我认为很有开发价值,汉中地区是陕西南部有名的城市,这里离汉中也不过60多公里。是能形成旅游之地的,滴水岩溶洞的开发,主要是洞内装灯和洞外建筑,花费不会很大所需经费可由财政拨款或企业集资、或民间筹资等办法解决。
谨此建议。
浙江省庆元县食用菌研究所
一九八八年五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