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三学生早恋---发表于2010年《中学生报》中招周刊

(2011-02-07 15:42:34)
标签:

中学生报

亦君工作室的老师:

您好!,我儿子今年初三,在区重点中学读书,以前一直是个好学生,聪明、听话、读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成绩也在班级的前三名,进入初三后,就变得越来越爱打扮,老师反映有早恋的现象,成绩也下降至班级中等,体育、足球、打扮是他的首要任务,眼看离中考的日子越来越近,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老师我们应该怎么办?

家长,你好!早恋是青春期性成熟过程中,两性之间出现的一种过度亲密的互相接近。现在大多称早恋为“交往过密”。少男少女因为性发育开始成熟,本能地产生互相爱慕的情感。这个时期,由于年龄局限、涉世不深,缺乏必要的思考能力,而更多的是跟着感觉走。

青少年早恋行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爱慕型,即青少年之间由于爱慕对方而产生的早恋现象。根据爱慕对象的不同,又可分为:仪表型,专长型,品性型。 

      2、好奇型,即由于对异性的好奇心而产生的早恋现象。对异性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是青春期的青少年随着性意识的发展而自然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青少年由于生理发育和性成熟,很容易产生性冲动,对异性变得很敏感,渴望了解异性的心理和生理,了解异性对自己的态度。为了满足这种好奇心,想结交异性朋友,建立“恋爱”关系。 

      3、模仿型,即因为模仿别人的行为而产生的早恋现象。模仿的对象主要来自社会生活,影视作品和报刊书籍。 

      4、从众型,即迫于周围人的压力产生的早恋现象。周围人是指所出的同年龄群体。 

      5、愉悦型,即为了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的早恋现象。青春期男女之间的密切交往,往往会给双方带来愉快的体验,这种愉快的体验会进一步促进青少年之间的密切交往,逐渐转变为早恋。 

      6、补偿性,即为了获得感情补偿和排解受挫的情绪而产生的早恋现象。感情补偿是指青少年在学业上或感情方面受到挫折时,出于争强好胜的心理,或者为了摆脱感情创伤,一些青少年就想用早恋的方式排遣受挫的情绪,从异性那里获得感情补偿。 

      7、逆反型,即由于青少年在两性交往中受到别人不恰当的干预所产生的早恋现象。最典型的就是心理就是“你们不许我这样做,我偏要这样做”。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正常的异性交往会迅速向早恋关系发展。 

      8、病理型,即由于病理原因而产生的早恋现象。在当代社会,由于营养过剩、一些食品中含有性激素的作用,或者生理上的疾病、家庭遗传等原因,造成一些青少年身体早熟,身体外观像成年人,或者心理早熟,或者性变态心理。这些都会诱发青少年的早恋现象

早恋的孩子性格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特点,就是感到空虚和无聊。我们知道中学的课业很重,如果他们在学习之余,甚至在家庭中也找不到可以倾吐心声的环境,就会逐渐积累大量的压力,而这些压力需要找地方抒泄。另外,如果他们成绩不好或者从学习中找不到乐趣,就更容易感到空虚无聊,于是找小恋人就成了他们排解压力、倾吐心声、排遣无聊的好办法。

避免孩子早恋,家长首先做到,父母之间的问题,需要父母自己去解决,不要把过多的压力传递给孩子,尽量帮孩子减压。其次,父母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多关心孩子的心理成长,而不是只问学习成绩。第三,如果孩子真的早恋了,父母也不要一味指责孩子或者拆散他们,而是要多想想,父母自己有哪些地方没有做好,以致孩子非要到家庭以外去寻求温暖?这样想一想,有助于父母更加理解孩子,并理性地处理好孩子早恋的问题。中学生恋爱有很大成分是在找知心朋友,如果爸爸妈妈能够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孩子就未必一定要通过恋爱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

要摆脱早恋可以采取以下的几种方法:

1、                   转移法:把精力转移到学习上,用探求知识的乐趣来取代不成熟的感情。

2、                   冷处理法:逐步疏远彼此的关系,以冷却灼热的恋情。

3、                   搁置法:即终止恋情,使双方的心扉不向对方开启,而保持着纯洁的、珍贵的友谊。

你儿子已进入是青春期,我不知道是属于哪方面的原因?只有你们父母真正以平等心态和态度与儿子沟通,而不是以居高临下的父母态度,孩子才能敞开心扉和你们沟通,你们才能知道孩子的真正的需求,才可以帮助孩子愉快的度过青春期,并且顺利通过中考。

亦君工作室心理咨询师周满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