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近学习时总感到头痛---发表于2010年《中学生报》高招周刊

(2011-02-07 15:39:47)
标签:

中学生报

 

亦君工作室的老师:

    您好!我是一名高三的学生,我平时学习很用功,到高三后更是如此,每天学习至深夜,妈妈也一直在附近陪伴我。今年过年的年初三,我就开始做作业了,可最近一个星期来,我感到特别头痛,注意力不能集中,学习效率低下,妈妈说我可能是学习太刻苦了,一直劝我多多休息一下,可是我害怕别人超过我,害怕今年考不上重点,每天的学习任务又这么重,我不完成任务坚决不休息,老师我该怎么办?

同学:

    你好!看到你的情况,首先,对你的这种用功表示祝贺,因为刻苦用功是成功的基础。其次是,在用功的前提下,我们应该思考怎样去合理用功,才能得到最高效率,得到应有的回报。学习刻苦是态度问题,学习成绩是智力活动问题,前者是条件,但并非是决定条件,如果个体智力不被激活,再怎样刻苦也是白费力。这就是我们平常说到的高原效应,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有些同学采用了一些机械、呆板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一些简单知识或低水平的考试还可以应付,但遇到高水平的考试或较难的知识,就难有效果了。学能提升实际上是潜能开发问题,个体的潜能占整个智能的90%,如果潜能开发不出来,智能难以起作用,个体无论怎样学习也难以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你的情况是高三学生中一个较普遍的现象,下面我就你的情况提出一点建议,供参考。

    第一,你现在感到头痛、注意力难以集中,有些同学还可能感到浑身酸痛,睡眠出现障碍,食欲不振等,这些都是在高三考生中出现的一种较普遍的现象,我们称之为考前综合症。这种问题形成的原因主要是考生感到心理压力过大、学习负担过重、身体能量消耗过多、营养跟不上去、过度疲劳等因素造成的,造成这种问题的根源又在于你和你妈妈对你的希望值过高,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调整你对自己的期望值,另外适当的补充一些能量,在正常的饮食情况下,吃一些牛奶、水果等,这样既补充了能量、营养,又不会因营养过剩而发胖。

    第二,学会用脑,如果长时间高强度用脑,对脑的损伤是很大的,需要劳逸结合,如交换学习不同学科,一会儿理科类,一会儿文科类,如阅读,也可以听听音乐,做做放松操、脑保健操、眼保健操、肠胃保健操等,一般学习一个小时后,要放松自己,看看远方或绿色。

    第三,加强锻炼,如每天抽一定时间慢跑等等体育运动。

    第四,加强自信心训练,如写成功日记、每天进行我是好样的”“我一定能成功”“我正走在成功的路上”“我正向自己的目标靠近等内部对话,自信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第五,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分散自己过度关注学习的注意力。

第六,告诉妈妈,当孩子不需要的时候,家长最好不陪伴孩子,这样也可以减少一定的心理压力。有些家长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适于学习的宁静环境,拒绝一切访客、关闭家中所有的娱乐设备,如电视机、音响、广播,拔掉电话线,家庭成员之间说着悄悄话,过度的安静,也会引起考生的心理紧张。这样的氛围严重强化了考生的心理压力,致使学习不能集中,产生焦虑情绪。家庭要营造宽松、自然、愉快的心理氛围。

第七,劳逸结合与生物种倒错问题。有的考生为了抓紧时间学习,连续开夜车,结果导致生物钟倒错,白天该学习时想睡觉,夜晚该睡觉时又睡不着,不少考生在考前两三个月都在是极度疲惫中度过的。

第八,应试心态调节与临场操作技巧问题。心理研究与统计表明:高考成功70%取决于心态,良好的心态可以确保考生正常发挥,熟练的临场操作技巧可以让考生超水平发挥,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即使平时成绩再好,考试中也难以体现出来,每年大约55%的考生因心态不佳或临场操作技巧不当,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自己的考试成绩。

第九,备考期间考生的学习负担加重,需要自我心理调节,因此必须学会放松训练。如:呼吸、运动、音乐、沟通、睡眠、冥想等等。  

呼吸放松法:闭合双眼,深呼吸,吸气5秒钟,吸气时要深、满,憋气20秒,呼气10秒钟,呼气时要慢、匀,反复练习10次,达到放松的目的。

第十,不要强化高考意义深远。有的家长一有空就和孩子谈高考的重要性,将高考与考生的前途及生活质量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停地向考生灌输一种声音“考不上重点大学,以后就找不到好工作,在社会上就难以立足,难有发展”。这些引导无形中给考生造成心理压力,令考生如临大敌,焦虑增强,不能进行有序地复习和备考。 

 

最后祝你顺利通过高考!

 

亦君工作室心理咨询师  周满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