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惩大诫 之 承担后果,兼聊聊“如何‘惩罚’孩子”

(2011-02-24 20:49:49)
标签:

教育

教养

惩罚

犯错

超级保姆

承担后果

毛豆

亲子

父母

孩子

分类: 爱育自由·共同成长

小惩大诫之承担后果,兼聊聊“如何‘惩罚’孩子”

文/百合

 

半个月前,某日我用手提,毛豆看到了也凑上来玩,于是陪他第一次玩了下网上的小游戏。

过了一阵,到了吃饭时间,我跟毛豆商定:玩完这一盘就关机,吃饭。

游戏结束,我跟毛豆说:“好啦,我们准备吃饭吧!”毛豆很不情愿,还想继续。

我一边说:“我们已经说好了的哦,要说话算数的。”一边起身去洗手间,接下来听到“咔啦”一声,然后是豆爹大声训斥毛豆的声音。

出来一问,毛豆把我的手提摔在了地板上,因为他个子小,所以距离地面不高,手提毫发无损。

毛豆嘟着嘴一脸生气——这小家伙生气的样子像极了我,咳咳~~~小惩大诫 <wbr>之 <wbr>承担后果,兼聊聊“如何‘惩罚’孩子”

我蹲下来很严肃地对他说:“我很生气(其实我只有一点生气,呵~),因为听到你刚才把我的小电脑摔在了地板上,地板很硬,我很担心电脑会摔坏。”

毛豆黑着脸:“我再也不要跟你玩了!”

我继续:“从今天起十天,你不可以碰我的小电脑,一下都不可以碰。因为你把它摔在地上,没有珍惜它和尊重它。所以,十天,你不可以碰我的小电脑。听到了吗?”

毛豆不吭气,然后我回到餐桌吃饭,一切如常进行。

第二天早上起床,毛豆忽然问我:“今天是几天?”

我一开始没反应过来以为他问是几号呢,后来才醒过神他问的是那“十天”期限的第几天。

我平静地回答:“今天是第一天,十天后,你才可以碰我的小电脑。”

接下来的几日里,仍是一切如常。

过了几天,晚上临睡前,毛豆瞥见我的手提,他问:“今天是几天了?”

我迅速概算了下答到:“今天是第八天。”毛豆:“还有一天就到十天是吧?”

我:“嗯,明天第九天,明天的明天(毛豆对“后天”没什么准确概念,喜欢说成“明天的明天”,再往后就说“明天的明天、明天的明天、明天的……)是第十天,十天以后你可以碰我的小电脑。”

毛豆看了一眼电脑说:“那我忍着。”小惩大诫 <wbr>之 <wbr>承担后果,兼聊聊“如何‘惩罚’孩子”

我听了满意外:“嗯,我很欣赏你的坚持。我们约定好的十天。”

毛豆:“睡觉,然后起床,又睡觉然后起床,就到十天了,是吧?”

我点点头:“嗯,是的。十天以后你就可以碰它,等你再碰它的时候,我猜你会记得珍惜和尊重它吧?”

毛豆嗯了一声。

 

原本看着有几天毛豆没提过这茬,我还以为他已经忘了这约定,没想到他竟会说这句:“那我忍着。”

因为摔了妈妈的电脑,没有珍惜和尊重小电脑,所以十天不可以碰小电脑。

这两下逻辑之间,我认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惩罚”,而是,“承担后果”。

最早看到“承担后果”一说法,好像是在《如何说孩子才会听……》那本书里吧,记的不很清晰了只记得案例。

 

传统“惩罚”,与“承担后果”,二者的区别在哪里呢?

 

我认为区别在于,传统“惩罚”中,被惩之“因”与被罚之“果”之间常常毫无联系。

例如,孩子乱丢乱扔玩具,妈妈惩罚他:今天没有糖果吃。

丢玩具与吃糖果之间,显然没有什么必然的因果关系,似乎欠缺很多说服力。

 

如换成“承担后果”,我的做法就是这样:

毛豆也常会乱丢玩具,虽然我给他有专门的玩具箱子,并贴了标签分门别类地放置,他仍免不了会扔得四处都是且不肯收拾,在“言传”和“身教”的方式都试过无效的时候,我就不再收拾,任他乱着,等到过一会儿,毛豆央求我帮他找某某玩具以完成他的某个游戏,我张望一下四周说:“嗯,我很想帮你,但是玩具被你丢的到处都是,我现在也不知道它被扔到哪里去了,我也找不到喔。”

毛豆很失望,我趁机继续:“如果下次想快一点找到它的话,我想最好是把它放在固定的位置,这样每次想找它的时候一下子就能找到了,你觉得呢?”毛豆立马点头。

等过一会儿,我帮他找到指定玩具(也有找不着的时候,就作罢,转移玩其他游戏,比方“玩具回家”的游戏,呵~),借机再强调一下:“如果下一次你想快点找到它,记得等下把它放在固定的位置哦!”这会儿,他就很爽快地应承了。

等玩好了以后我再提醒他一次,他就自己放到固定位置去了,趁机再一起“送玩具回家”。

到下一次我们找指定玩具,很快就找到了时,我又伺机重复下:“你看,上次你记得把它放在固定的位置了,所以这一次我们一下子就找到它了,是吧?”毛豆“嗯嗯”猛点头。

 

乱丢玩具为“因”,因此自己承担“找不到某玩具完成游戏”的失望后“果”。

同样的,摔妈妈的小电脑,承担“十天不能碰小电脑”的“果”。

 

孩子年幼,成长过程中难免“犯错”,我们自己,也是这样长大成人的。

当孩子“犯大错”时,要不要惩罚?

我认为,可以“惩罚”,但需要注意两点:

首先,不用体罚。

我个人不赞成体罚孩子,诸如打骂,除非你在体罚孩子的时候,能够保证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你能保证你的体罚方式没有伤害到孩子的心灵健康,能够让孩子挨了打骂,依然能感受的到你的爱;

二是,你能保证你的体罚方式完全能够让孩子清晰明白他“错”在何处,并明白地了解了“正确的做法”是怎样。

其次,不用剥夺孩子某项合理权利的方式作为惩罚。

例如,因为孩子考试不及格,便禁止孩子参加已约定好的好朋友的生日聚会。

一来这二者之间无因果联系,二来这属于孩童世界的合理交往权利。

 

记得港台的有过一个节目叫做“super nanny”,中文有译作“超级保姆”,其中的家庭共同的问题都是:有一两个顽劣不堪,父母无从管教的孩子,令做父母的叫苦连天、头疼不已,因此请出“超级保姆”入户支招儿。

超级保姆的管用招数,也有人总结过,在网上搜搜应该还找得到。其中最常用的一招,即为“惩罚”。

运用“惩罚角”、“惩罚楼梯”、“惩罚房间”等类似地方,勒令孩子呆在那里,按一岁呆一分钟计算,四岁四分钟,十岁十分钟,以此类推。

这一方式,在节目中的家庭里,屡试成功。这一节目,我也推荐过给不少父母们观看,因为其中确实不乏“管教窍门”可供参考,例如与孩子的纸条交谈,给某一个孩子的专属陪伴时间,夫妻的二人亲密时光等等。不过也有一些惩罚方式我认为值得进一步探讨的,例如:“犯错”后惩罚没收玩具、强行扔掉孩子依赖的床垫和奶瓶……

后来在生活当中也曾有妈妈说她尝试过使用节目中的“惩罚”技巧,但是却不管用。聊过之余,究其原因,我感觉往往是因为只取了皮毛,并没有真正运用出这技巧中的几个关键所在。

 

在我的记忆里,超级保姆的“惩罚秘籍”在于:

(昨晚写的时候忘记了一点,今早想起来补上:)

这头里一条应该是:

先在家庭会议中宣告“惩罚规则”,向孩子详细说明,在孩子“犯错”时切记先予以警告:如果再次犯错,就要进“惩罚角”思过。如警告无效时,方执行“惩罚”。

首先,惩罚孩子进“惩罚角”时,清晰严肃地告诉孩子因为他的哪一个行为,所以惩罚他在这里呆五分钟,没有允许绝对不可以离开。

其次,当孩子擅自离开时,继续清晰严肃的重复告诉孩子惩罚的规则,果断有力地执行。

——在以上这两点中,父母的坚定与权威的态度是非常关键的,因为你的立场,孩子可以一览无余地感受到。

三是,严格执行惩罚时间,时间一到即来到孩子面前,重复告诉孩子惩罚他的原因,要求孩子说“对不起”。

——言出必行,说话算话,是父母建立权威与信任的关键所在,也是将此“惩罚”制度树立起来的关键。

最后,切记一定要拥抱孩子,并肯定地告诉孩子“我爱你”。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始终如一的爱,即使是在“犯错”与“惩罚”时:我不接纳你的这个行为,但是,我依然爱你。

 

另外,超级保姆的“惩罚”招数,基本上只适用于疏于管教的孩子,顽劣行径屡禁不止的那一类,在节目中的那些家庭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有一对失去权威性与信任度的父母亲。如果父母哪怕一方有稍加调整教养方式或力度,相信都无须用上超级保姆的“惩罚”高招儿。

 

在我的定义中,只有当孩子的“错”妨碍或侵犯到了他人或环境时,才有必要“纠错”或“惩罚”。

如果孩子只是因为情感需求等原因,比方为了吸引妈妈的关注而故意扔东西,或为了逃避打骂而故意撒谎,这些“错”的背后,首先更需要先去关注的是孩子的心理需求、情感的饥渴,更需要的是了解孩子。

在这种“犯错”情况下,只要孩子的需求得到了理解与适当满足,情绪得到了合理的倾听与疏导,“错”的行为往往都会自然烟消云散。

因为在这里,孩子是在无意识地用“错”的行为来呼唤着父母的爱,呼唤着关心。

 

关于“犯错”,可以让孩子学会“承担后果”,学会自我负责。

关于“惩罚”,也可以更多一些小窍门,小惩大诫,春风化雨。

 

 

 

顺便说说,从年后回到家,毛豆的一些变化。

首先是吃喝拉撒非常省心(比较以前而言饭量见长、零食锐减),还有就是情绪一直比较稳定,每日虽偶有别扭时候但兴致较高,哭闹较以往“小魔怪”时候(点击见博文:一半是小天使,一半是小魔怪 —— 极其动荡的四岁)大幅度减少了,很多时候非常的好商好量,通情达理,乖巧可爱。

这些年前年后的变化让我不由感慨:孩子某一段的行为,很多时候它就只是“某一段”,如果你放下了一切焦虑,它很快就会过去。

毛豆这最近的乖巧可爱,大约也是成长中又一个“稳定期”的到来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