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循序渐进的咨访关系、节制和适度解释(下)

(2023-05-14 14:48:24)
标签:

健康

情感

情绪

心理

育儿

分类: 心理常识

心理咨询的频率

 

不同频率的心理咨询也有其非常重要的心理动力学意义。高频度的心理咨询,比如每周五次,就像打肉搏战,鼓励依恋,来访者很容易进入退行的状态,因为经常与咨询师见面就没有办法防御。周末总要停两天,相当于父母一直跟孩子在一起,突然要离开家一两天,会激发孩子的分离焦虑。高频度的心理咨询一般在长程中使用。

 

我们也会看到,有一些人比较期待次数多一点儿、每天来,但是总共才做两周的咨询,这叫短程高频。一定程度上人们希望短、频、快,强度大且密集,短时间里能解决问题。我认为这有一点儿理想化。短时间里可能会有强烈的冲击、深刻的触动,但是模式的改变和人格的修复需要一定的时间,也要慢慢地呈现,短时间里的一些感受也可能不太容易稳固。

 

有高频度,就有低频度,比如两周一次,一个月一次,这样的低频度咨询可能聚焦一些现实的困扰,咨询师判断来访者有哪些问题,对来访者起到支持作用。

 

有一些个案会逐步转化,什么意思呢?

 

他们是尝试性的,一开始可能两周或一个月一次,慢慢有了安全感,才固定下来,变成一周一次。这是日益亲近,让咨询师慢慢靠近的表现。相当于父母长久不在身边的孩子,父母突然回来,孩子可能不适应,要慢慢亲近起来。亲密需要一定的安全感,有一些人需要逐步适应。

 

咨询室的设置

 

设置中有一个部分,能使所有的技术在咨访关系中得到更好的呈现,能给予很多保障,这就是咨询室。

 

咨询室就像一个人的家,能够让他不受干扰地专门做一些事。来访者要和咨询师在咨询室里探讨让人感到非常艰难的内在冲突和苦恼,所以咨询室带给人什么样的情绪感受、能够包容什么样的心理问题非常重要。

 

不管是什么心理问题,不管咨询是每周一次、每周几次,还是几周一次,都是在一个固定的咨询室,或者一个安全的环境里。目的是希望来访者有探索内心所需的包容的环境。房子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如果太大,氛围就显得比较散;如果太小,氛围就显得非常急促不安。而咨询室的布置,特别是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讲,要避免凸显咨询师强烈的个人风格和爱好,更多地去除个人特征。


循序渐进的咨访关系、节制和适度解释(下)

 

咨询费用

 

咨询还会涉及费用的问题。

 

毫无疑问,我们是明码标价,一些情况可以打折,都是事先公开,直接能够讲清楚的。我们看到不同的人对于费用有不同的感受,表现出不同的移情和阻抗。有些人觉得收费高是贪婪的表现,收费低是禁欲的表现。支付费用也是一种控制,比如有些来访者说“我要出多少费用把你买断”,用钱来表达控制、自尊,当然这种说法有些夸张。

 

内在设置

 

疗程长短、每次咨询的时间、频率、咨询室、费用,都是外在的设置。还有内在的设置,我认为更重要。

 

咨询师在倾听的过程中,要呈现不判断、不评价、共情、抱持的态度,自由倾听、充分信任。这些非常重要的内在设置跟外在设置结合在一起,为来访者探索内心世界提供非常重要的安全感。

 

内在设置表达了内心的界限。什么叫内心的界限?我们用一句极致的、境界非常高的话来解释:不含诱惑的深情,没有敌意的坚决。心理咨询中,任何东西都可以探讨,是自由的,既深情又不含诱惑,既非常坚决有界限,拒绝时又没有敌意。其中非常重要的是咨询师需要共情和自我察觉,这是对咨询师的人格、自我功能、经验的极大考验。倾听的时候,要求不评判,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非常困难,因为只要是人,大概都做不到不评判,所以不评判是我们的一个努力目标。

 

休假、失约、转介

 

设置都制定好了,会有这样的问题:休假。咨询师要休假,可能会激发来访者的分离焦虑,特别是神经症水平的个案,他们会进行防御,把休假理智化、情感隔离。

 

咨询师需要察觉来访者被激发出来的隐秘的分离焦虑。一个人从理智层面上能接受咨询师休假,说“咨询师也是人,也需要休假、度假”,但是有分离创伤的人可能会体验到被忽略,被抛弃,被激发出分离焦虑。这时侯就要看他们是怎么防御的,防御就是咨询中出现阻抗,内心冲突和痛苦的部分被触及,然后启动常用的心理防御机制。神经症水平的防御机制是:有些人表现得非常善解人意,体谅咨询师,有些人显得满不在乎,有些人若无其事,有些人冷漠应对,有些人突发心理危机,有些人在咨询师休假回来后要求结束咨询。

 

有了设置就有了约定,毫无疑问会出现失约问题。如果约定了,来访者却没有来,该怎么处理?

 

这无形中释放出一些信息:来访者在考验咨询师是否在乎他们,他们来不来是否重要。咨询师会考虑:到了约好的时间,来访者没来,也没有任何消息,要不要主动联系?这是设置的框架考验咨询师的地方。我想说,怎么做都是可以的,可以主动联系来访者,也可以不联系,等他们自己出现,关键是来访者失约背后的意义。

 

设置中还有转介的问题。如果我们涉及转介,要做恰当、妥善的安排,特别是对于转介的过程要有充分的讨论,因为转介可能涉及遗弃,可能转介也是在回避攻击。能否恰当转介,体现了能否承认咨询有局限和界限。转介会有源于潜意识的不同的含义,关键是咨询师能否察觉并且充分地讨论。

 

以上内容摘自《张海音心理咨询实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