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音:如何克服严重的拖延症

标签:
健康情感情绪心理育儿 |
分类: 心理常识 |
拖延症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已经很多年了。其实仔细想想,号称拖延症的人中,什么人都有,甚至于很“杂”,他们没有什么共性。拖延症候群的情况很复杂,拖延的内涵很丰富。
道理大家都懂,做不做就是另一回事。
生活中,确实会有很多人对自己的表现不太满意,觉得自己没有及时把事情做好,没有抓紧一点儿。原因有很多,有人对自我要求比较高,有人比较被动,会根据 deadline(截止日期)安排工作。
俗话说“deadline 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对于比较被动的人而言更为明显。解决拖延症的方式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需要有针对性地拯救拖延症“患者”。
比如对于自我要求高的人,可以进行“社会下行比较”,也就是环顾周围的同事和朋友。如此他们会发现,原来比自己还拖延的大有人在,自己已经是很有效率的人了,这样他们会觉得自己还是比较优秀的,会更容易接纳自我,可以缓解很多因为“认为自己拖延”而产生的焦虑或者其他负面情绪。
那些确实很拖延的人也会很焦虑,总在寻求克服这种缺点的方式。拖延严重的人其原因也有很多,比如女性刚生完宝宝后的工作效率会较之前下降不少,也有人到了一定的人生阶段会产生很多心理冲突,比如优秀的大学生刚踏人社会,会不适应,这些不适应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换一种思路:拖延未必是坏事
怎么治拖延症还得看每个人身上的具体原因,从而对症下药。其实,虽然生活中很多人在说“我有拖延症”,但是我们往往可以发现大多数人的日子还算过得去,真正因为拖延而误了很多大事的人还是很少的。
其实我们可以这样说,拖延症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种生活常态,很少有人能够每天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否则必然会有很大的压力。
拖延其实恰恰给了人们缓冲的时间,通过这一缓冲时间,人们可以进行思维的放松,甚至是参加娱乐活动,这些都是更好地完成工作的精神基础。
反过来想想,如果每天都不间断地从事对效率要求很高的工作,有多少人能够承受住?
拖延后效率的爆发是一种正强化
那么这样每天等着deadline 混混日子就可以了吗?这就因人而异了。每个人的生活态度不一样,有些人会因为自己的效率保持在一定的程度而觉得满足,有的人则会认为只要完成了就可以了,不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
心理学不会逼人做很多的事情,而是追求多元化,只要自己觉得自己的行为合适,自己能够满意,就可以了。
还有一种情况:很多人实在搞不定一件事,就面朝大海大喊一句“这个项目太难了,我选择放弃”。这其实并不属于拖延,而是一种面对高难任务的危机情绪,通常表现在期限将至但自己可能无法应对的“危机时刻”。
说出这样的话并不是真的想要放弃,恰恰是为了自我鼓励,给自己一种“这件事真的很难,就算最后我失败了,也不是我个人的问题”的想法,从而缓解一下情绪。不管怎样,最终大多数人还是会硬着头皮上的。
而当我们最终经历了这些事情,自我观察一下,我们会发现,往往我们当初认为难以搞定的事情,到了最后,结果都比我们想象的好。
这样的“deadline之前的爆发”反而给了我们未来面对其他困难任务的信心。当你下次想要放弃时,想一想你的放弃会带来什么,看看你周围的人在干什么,再做出最后的决定吧!
——以上摘自《张海音心理咨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