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分离化|张海音:咨询师对待来访者要像父母对待孩子

标签:
健康情感情绪心理育儿 |
分类: 团体活动 |
弗洛伊德研究儿童早期发育时,将重点放在3~6岁的俄狄浦斯期,对0~3岁的论述显得有些简单粗略。
后来的心理学研究发现,0~3岁的成长发育远比弗洛伊德论述的更为复杂,也更为重要。
其中马勒的分离一个体化理论就是对弗洛伊德理论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和完善。
马勒的分离一个体化理论共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0~2个月——自闭
第二阶段:2~6个月——共生
第三阶段:6~24个月——分离—个体化
6~10个月——孵化
10~16个月——实践
16~24个月——复合
第四阶段:24~36+(
在这几个阶段中,婴幼儿原始自恋及自恋萌芽产生,形成共情能力。产生独立与依赖的矛盾冲突等。
第一阶段(0~2个月):自闭—原始自恋
婴儿此时没有能力跟周围环境互动,不能把力比多投注到外界,所有的情感能量都保留或固着在自己身上,这一阶段被称为原始自恋。原始自恋有利于婴儿的快速成长。此时,婴儿在心理上和母亲完全融合,是母亲的一部分。
第二阶段(2~6个月):共生一自恋萌芽
共生的核心本质是没有界限。比如热恋中的情侣,怀孕中的母亲与胎儿,宗教冥想中信徒与神同在,最典型的是性高潮体验中强烈的融合感。
与相对独立的成年人之间有一定的界限不同,2~6个月的婴儿无法独立,需要与照料者没有界限地共生。
处于共生阶段时,婴儿的需要就是母亲的需要,母亲能猜到婴儿需要什么,然后让婴儿即刻缓解焦虑、苦恼,获得满足,于是婴儿体会到安全感,否则就会产生被害体验。
共生体验使婴儿产生共情的能力,一个人的共情能力最早在出生的前6个月就被决定了。当感觉自己被共情地理解时,会有温暖、亲密和愉悦的感觉产生;反之,维持着清晰的人我界限则无法产生同理心。
婴儿在共生阶段产生自恋萌芽。婴儿没有现实检验能力,不知道是别人在回应、照料着自己,以为是自己在满足、回应自己,于是感到自己无所不能。
其实无所不能是防御无能。婴儿这时候是最无能的,如果几个月的婴儿体验到自己的这种无能,他会崩溃。成人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内心没有自卑和脆弱,他就没必要把自己弄得好像很强大的样子。外表的强大往往是用来掩盖内心的某种脆弱,孩子就是这样。
共生阶段是婴儿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开端,母亲怀抱婴儿时给予婴儿社交性的微笑,使得婴儿感到跟人有安全友好的关系,否则婴儿会对人产生恐惧。
共生阶段形成建设性、适应性的关系模式。如果一个婴儿的所求能够百分百被即刻满足,他是长不大的。只有有某种不被满足,才能使他关注现实,这对于他的自我发展非常重要,当然这个前提是他的基本需求被满足,这样他才能够承受挫折。
婴儿得到基本的、好的照料,就能应对挫败。如果没有得到基本的、好的照料,这个挫败可能就是一个创伤。换个角度讲,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也要做一定的撤退。
共生阶段产生比较原始的防御机制一分裂,包括愉悦和痛苦,好和坏这两个极端。
婴儿被满足的时侯,感到愉悦,产生安全体验,认为周围都是好的;不被满足时,感到痛苦,产生被害体验,认为周围都是坏的。从人的本性上讲,被害体验是人类早期的基本体验。
比如婴儿小肠痉挛但不会表达,母亲不知道他小肠痉李,所以不能帮他解决,这时他就感觉周国一切都非常有害。婴儿没有现实检验能力,不知道周围有害无害,他只能根据自己本能的痛苦体验没有得到解决而产生被害恐惧。
早年的痛苦和不被满足会让一个人产生被害体验,而被害体验引发的早期的极度不安全感会遗留在潜意识里。
随着婴儿的成长,现实能力得到了发展,他就能做出现实的判断。但是当生活中某个阶段的冲突超过他的承受能力时,他就会退行到婴幼儿的不安全状态。
如果一个人成长的0~6个月内没有得到好的照料,一个人就会没有基本安全感和基本信任感。
第三阶段(6~24个月):分离一个体化:完成第一轮的分离,形成独立的个体
(1)6-10个月:孵化
半岁后,婴儿不喜欢被24小时紧抱,独立愿望初步萌芽,朦胧地感知到母亲是一个客体,此时婴儿开始从玩具(过渡客体)中寻找愉悦感,而不仅仅只从真实的母亲身上得到安全感。
从一个象征母亲存在的玩具身上获得稳定的情感,说明婴儿有了一定的承受分离的能力。
过渡客体给婴儿提供基本安全惑,使婴儿得到情感的支持,因此对婴儿来说,过渡客体的象征意义非常大。
婴儿从母亲身上挣脱下来,开始有独立诉求,但没有能力走远,只能在母亲脚边玩,这是本能的发展趋势。
母亲过去的亲密关系会影响她此阶段如何面对孩子的分离。如果母亲过去的亲密关系发展不顺利,当她照料的孩子突然离开身边时,她会有两个极端反应:要么抓得很紧,给孩子窒息的爱,没有任何距离,比如抱着孩子,不让孩子到地上玩;要么绝对拒绝,如果孩子非要到地上玩儿,就不再抱他。
这些反应是无意识的,但在意识层面,母亲总是有理由,比如怕脏,怕不安全等,其实是母亲在情感上没有安全感。
所以,孩子能不能承受这个过程,主要看照料者能不能承受,这是一个互动过程。
心理咨询也是这样。来访者逐步结束咨询后,他将来在现实中遇到新问题会不会受不了,其实取决于咨询师受不受得了。
咨询师对待来访者。就像父母对待孩子,双方一般是互相满足的,既满足亲密关系,又有一定的距离,这是动态平衡的过程。
(2)10~16个月:实践—自恋达到顶峰
这一阶段的婴幼儿通过前面阶段的热身,充分练习承受分离焦虑,逐步形成独立个体。其中一个经典情形就是离开一返回式“情感充电”。
幼儿从母亲身上挣脱下来,一个人去玩儿,但不到一分钟就马上回来看母亲还在不在。
因为一个人去玩儿很有成就感,既刺激又自由,但跟母亲的分离超过了承受能力,这会让他产生焦虑、害怕的情绪,如果他回来看到母亲还在,尤其看到母亲鼓励的目光,他就会像充电了一样获得能量,又很兴奋地一个人去玩儿了,然后不到一分钟又回来,这是一个练胆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此时幼儿发展了生理功能,会爬、翻、走等,但没有现实判断能力,他不知道是父母帮他准备好的、代替他做的,以为是自己完成的,自己要什么有什么。感觉字宙中唯我独尊,笑得非常开心,此时自恋达到顶峰。这种健康的自恋,如果从小得到基本的欣赏、肯定、鼓励和支持,会使其将来具有雄心壮志和进取心,碰到巨大困难时有勇气克服。而且,一个人在面对极度的困难和创伤时,是需要那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来撑一撑的。
理性上,任何一位母亲或照料者都希望孩子能够独立长大,但潜意识里,分离使母亲或照料者内心产生焦虑,于是会在现实层面采取防御,比如因怕烫伤、碰伤、摔倒而不让孩子独自玩耍。所以,孩子能不能承受分离焦虑去探索世界,也由母亲或照料者能不能承受潜在的危险决定。
(3)16~24个月:复合
这一阶段的幼儿更能包容分离焦虑,但付出的代价是承受孤独、脆弱和感受自己的依赖。此时幼儿知道了自己其实能力不足,没有父母自己什么也弄不好,感受到自己的孤独、渺小、愤怒和无助,但又不甘心,于是产生独立和依赖的矛盾心理,进而出现逆反行为。比如自己穿不上袜子,但母亲帮他穿上后他会愤怒地拉掉,其实他需要的是别人帮他穿上,但又要别人感觉是他自己穿上的。如果这个阶段没有顺利度过,成年后要自己做主承受一些东西的时候,比如选择恋爱对象、工作等,有些人就会比较困难。
某大学生以前习惯了按照别人安排好的计划做事情,到了研究生阶段,需要自己做主的时候,她就不适应了,甚至因为无法面对如何毕业的问题想要自杀,以至于最后导师都打算替她写毕业论文了。她就像不会穿袜子的孩子,想独立又想依赖,既要导师帮她完成论文,有要别人感觉是她自己完成的。这就是16一24个月的复合阶段没有顺利度过的结果。
逆反:反向形成,是走向升华的桥梁。比如明明很想亲密依赖,偏偏反过来说不要;父母讨论生二胎时,孩子明明不希望,却会反向形成地说喜欢母亲生个小妹妹或小弟弟,自己会帮着父母照顾,而一旦这种行为得到社会的肯定和表扬,以后会变成责任感。
因此,此时干万不要戳穿孩子,只要是有建设性的,还是要鼓励、肯定,等他度过这个阶段,这些慢慢就会内化成他自我肯定的品质。
这一阶段的幼儿因独立、分离、无助产生愤怒的情绪,而愤怒一般指向最亲密的人,因为安全。因此愤怒指向母亲比较多,相比于其他人,被过去的共生伙伴拒绝更容易受到伤害。
所以如果一个人对你有很多负面情绪,他对你也一定有很多正面情感。面对矛盾逆反的孩子,母亲左右为难。此外,女孩与母亲相似而维持紧密的联系,男孩则必须分化更彻底。
在咨询中,如果咨询师发现要为来访者负全责,但又拖不动时,来访者就有很明显的依赖特质。
追溯其起源应该是分离—个体化最后一个阶段的问题,此时咨询师要像母亲对待这一阶段的孩子一样对待来访者。
第四阶段[24~36+个月]:建立客体永久性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出自体的自主感,有能力内化母亲,哪怕母亲不在,也能维持对母亲稳定的内在感受。
该阶段的幼儿应有能力独立运作原来由母亲提供的照料功能,承受人际关系的分离,靠自己完成任务并建立健康的客体关系。这也是一个终身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逐步明确自己是谁。最后,也不要忘记这一点:一个人关于我是谁的观念的形成基于别人如何对待他。
以上内容摘自《张海音心理咨询实践》
关于张海音老师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委会顾问
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首批注册督导师
医学博士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
和心理咨询中心顾问
心理危机干预专委会前副主任委员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注册督导师
中德班中方负责人之一
国内顶级客体关系精神分析专家
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35年
累计了多达10万的个案时长
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