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本我、超我,哪个是我?

标签:
健康情感情绪心理育儿 |
分类: 心理常识 |
不了解心理学的小伙伴们,可能会想:“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自我、本我、超我。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稳住、稳住,小伙伴们不要起飞。
且听我慢慢道来。其实,自我、本我、超我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一:本我
“本我”处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由先天本能、基本欲望组成,是贮存心理能量的地方;它寻求直接地和立即地满足需要,只受
二:自我
“自我”
三:超我
“超我”处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它是个体对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内化的结果;它抑制“本我”的冲动,并对“自我”进行监督和约束;其受“道德原则”支配,追求一种完善的境界。比如:战士将最后的食物留给了战友。电影《八佰》中,军人们舍弃生命,拿起炸药包跳下楼。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这都是啥?”
小场面,稳住。大家来看看图片
这张图就是著名的“冰山理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这些高大上的心理学名词都出现了。
会不会有小伙伴觉得“大冬天让我看冰山,真是丧心病狂。”
我们前面也提到了“自我”是个倒霉鬼、受气包,既要满足本我,还要天天被超我监督。它的工作是真的难做呀,可真是出力不讨好。但是它的这份工作,如果做不好,某人在生活中就会倒大霉。
“本我”受“自我”和
小伙伴有没有很熟悉“心理防御机制”这个名词,没错没错这就是我之前在文章中介绍过的。投射测验、酸葡萄和甜柠檬效应,就是其中两种不同的心理测验。
之前只是介绍了“心理防御机制”的定义,它的来源就是这个人格结构理论。
我们来回答一下,文章标题的问题。到底那个人是我呢?
“自我”、“本我”、“超我”之间相互作用,达到某种平衡或者不平衡的状态,就形成了生活中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