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内卷”的你,真的了解内卷吗?

标签:
健康情感情绪心理 |
分类: 心理常识 |
之前一段时间,媒体把内卷当作描述、解读复杂社会现象的新切口,各位网友也纷纷开始整活。
有人支持内卷,觉得内卷帮助我们提升自己的能力,成为更好的自己;有人反对内卷,觉得内卷让我们本就不富裕的休闲时光雪上加霜。有人一谈内卷就兴奋,有人一听这俩字就瑟瑟发抖。那么什么是内卷呢?今天,我们一起探索内卷吧!
01
什么是“内卷”?
“内卷”(involution)是指非理性内部竞争,或是“被自愿”竞争,个人努力遭受通货膨胀,是局限于某一范围内的恶性竞争,或没有意义的付出。
内卷一词,出自“内卷化效应”。内卷化效应就是长期从事某一方面的工作,水平稳定,不断重复,进而自我懈怠,无渐进式的增长,无突变式的发展,对即将到来的变化没有任何准备,完全缺乏应变能力。
蛋糕没有做大,可是迫于生存的压力,每个人又需要通过竞争去为自己争取更多的资源。在资源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内卷就必然会发生。比如地铁上的座位总数是一定的,如果很少有人对座位有强烈的需求,那么内卷的现象就很少会产生。而一旦有多数人对于座位有强烈的需求,那么就会产生很多人提前到地铁首发站抢夺座位的情况。
02
“内卷”思维的特点
HAVE A GOOD TIME
03
为什么会出现“内卷”呢?
内卷的主要原因是,评价标准过于单一、优质资源有限等。同龄人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而竞相付出更多的努力,这将导致个人“收入-努力比”的下降。导致“内卷化”的因素涉及方方面面,最主要体现在行为与思维两方面。
从行为看,路径依赖容易导致“内卷化”。在某一领域,当人们纷纷选择一种路径时,受惯性影响,大家不自觉地会被自我强化,时间长了就产生了内部竞赛,进而导致互相“内卷”。
从思维看,心理定势也容易加深“内卷化”。久会而成习,久合而成惯。人们一旦在认知上形成固定倾向,摆脱已有的框框束缚恐怕并不容易。
04
如何跳出“内卷”怪圈呢?
1、辩证、弹性地看待竞争,在努力改变自己与接纳自我之间寻找平衡。首先,应正确理解压力与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压力与成绩之间成“倒U型”曲线。不是压力越大,成绩越好;而是压力恰当,成绩最好。毫无压力纵然无所成就,压力过大可能会一边痛苦一边无所成就。可以把焦虑、抑郁、失眠等消极的情绪体验,识别为需要“改变”的信号。可以积极投入竞争,但不把赢定为唯一目标。
2、向内探索,自我觉察。在这个时代,物质财富和精神食粮都非常丰富,没有一个人能全部将其占为己有,因此必须要懂得取舍。取舍的基础就是,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可以经常问问自己,“我是谁?”看到自己有什么优势,有哪些劣势;问问自己“我想要的究竟是什么?”了解对自己来说究竟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可以舍弃的。这样,我们目标明确,自然可以不受外界干扰,徜徉在自己喜欢的世界中汲取知识,获得成长。
3、阅读经典。如何打破内卷?只有读书,因为读书破万卷。心理一致性模型认为,当一个人认为这个世界是可理解的、有可控性、有意义的时候,会拥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水平。那么如何正确的理解世界呢?唯有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当你读过万卷书时,你的心中自有一番大世界,不为外界的纷纷扰扰所忧,走出自己的路。
前一篇:做自己=随心所欲,真的是这样吗?
后一篇:这类人,会累一整年,还没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