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灭之苦,绝望之痛

标签:
心理 |
分类: 心灵保养 |
格竹
今天下午和晚上,我分别在两个场馆总共打了五个小时的羽毛球。最后一个小时,我感觉我的手、脚彷佛有了自己的意志,以至于它们不再听从大脑的命令。
回家路上,我用最后一点力气,骑着自行车,消化六公里的路。
这时,我想起王阳明曾试图演练朱熹格物致知的道理,于是他对竹子「格竹」七日。
格竹七日的结局,王阳明病了,这场病让他有感圣贤和凡人先天禀赋不同,这使他一度怀疑自己是否永远无法修得圣贤之道。记载王阳明言行的《传习录》写道:「遂相與嘆聖賢是做不得的他大力量去格物了。」
后来,王阳明被贬到贵州龙场。当时龙场就是个未开化的蛮荒之地,但流放的三年期间,王阳明反倒悟道了。
《传习录》记载:「方知天下之物本無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決然以聖人為人人可到,便自有擔當了。」
这段话两个重点,第一、悟道不是通过外物,而是应该反求诸己,回到自己的心,这个心就是人与生俱来的良知。
第二、悟道让王阳明相信人人皆可成圣成贤,因为他们先天已经有成圣成贤的禀赋了,关键只是如何反求诸己,自我觉察并行诸于外而已。
峰
我想通过打羽毛球得到快乐,缓和不快乐的情绪,从当前心理学的研究,运动确实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从一天两小时到三小时,到今天五个小时。一度我是快乐的,但这个快乐在某个峰值后逐渐减退,甚至最后我感觉我在跟自己对抗,就像在准备一个令人痛苦的考试。我生还了,但也没啥可高兴的。
快乐的答案,不在羽毛球上,那都是外物,就像王阳明眼前的竹林。
有时我们以为我们可以解脱,但那是我们的想像,就像王阳明曾经想像通过格物来悟道。最终想像破灭了。
破灭让人惆怅、茫然,但这就是一个机会,我们知道一种方法没用,那么我们就知道「以后不要再用这种方法」,或者知道这种方法有限度,所以遇到更大的困难,便知道要寻求其他方法。
有些人的人生困境,之所以难解,就在于他总是想通过同一个方法,获取不同结果。
就像一个人要是打了五小时羽毛球,他发现原来运动无法解决他的问题,那么他却不打算换种解决问题的方式,那么他就有很大概率,要面对比惆怅、茫然更可怕的心理状态,就是「绝望」。
避免绝望的一种方式,就是给自己找各种理由,这是很常见的心理防卫。但心理防卫只是阻断创伤的痛感,阻断对于核心问题的处置。在一定时间内,这种方式有效,但当时间拉长,创伤总会蔓延出去,就像用纸袋装着湿淋淋的东西,即使一开始水渗不出去,但迟早还是会渗漏出去,最后纸袋还会因为湿度影响纸的材质,把袋子弄破。
选择
我喜欢写文章,文字表达可以补充我口语没有表达的内容,同时文章可以传颂。当我写完一段文字,这些文字被留下来,被传递出去,我的思想得以和更多人交流。
但是,文章也为我的工作带来一些困扰。
有些人因为读了我的文章,所以来找我咨询。在咨询之前,他们对我有一番想像,这个想像就像一个魔咒,注定会造成印象的破灭,但对咨询的影响,在破灭之前就存在了。
成语「叶公好龙」就这么反复出现在咨询中,某些来谈者读了我的文章,抱着他「心目中的高老师」来找「真实的高老师」咨询。他们当中一部分的人,发现他们更喜欢「心目中的高老师」,而非「真实的高老师」。
这对他们是一个挑战,对我来说倒不是什么挑战,因为我除了做真实的自己,没有其他选择。
咨询跟教书,这一点倒是挺像。咨询师讨好来谈者,或是老师讨好学生,这对他们真正该尽到的责任没有帮助。所以咨询师必须学习面对来谈者的失望,正如老师总是要面对学生对自己产生厌恶情绪。
当我们选择一份职业,我们选择了该职业的好处,也选择了该职业的风险。
只想要好处,却不想承担风险。这是一个美好的梦,但梦是会醒的。所以人会做梦,也会醒来,一次次的梦,敲打人一相情愿的想像,他得回到真实的世界,在无比真实的感触中寻觅。
他也可以选择永恒的沉睡,但他肯定会失望,因为除非他死了,不然他不可能永恒沉睡。
只要一个人活着,他就会从美梦中醒来。这也不是什么坏事,因为他也会从恶梦中醒来。
当然,如果你觉得现实生活就是一场恶梦,那你也无所谓醒来会沉睡,因为你将处在恶梦中,直到死去。
王
许多游戏,或者电影作品中,总是有一个「王」,无论有再多小喽啰,或是遇到再大的难关,这些游戏或作品总预设「只要把王打死,其他小喽啰就会死,难关就会解除」。
真实生活,没有真正的王,只有打不完的小喽啰。
我们得从内心接受这个事实,就像回到王阳明说的心。你不可能左右小喽啰的做法,你只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面对生活中的战斗。
面对自己的人生问题,就是这样一个过程,面对外界的种种挑战,我们无暇将每个挑战都做好充分准备。
我们只能准备好我们自己,包括接受我们不可能准备好一切。
就像不管我们怎么努力,也无法保证我们能过好这一生。
那么,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来受苦的吗?
我的答案是:生活有苦有乐,我们不只是来受苦的,但我们免不了受苦。包括你的快乐本身,都埋藏着辛苦的代价。
谁也逃不掉,只要他是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