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教育健康 |
分类: 亲子教育 |
最近,连续在青少年咨询中有一个发现,很多关系出问题的家庭,其女主人往往都是典型的“乖乖女”。
培养“乖孩子”,是很多家长的愿望,如果乖的层面只停留在得体、有教养、尊重他人,那么乖孩子的确是完美的范本、教育的目标。
不过可惜的是,更多的父母对“乖”的标准要求是安静、顺从,甚至对长辈言听计从,从不给家里添麻烦。
这类孩子最大的“优点”就是“省心”,不顶嘴、不抬杠,家长绝不会担心放学被老师留下,考大学、挑专业、选工作全听你安排,甚至嫁人都是你亲自把关过的。
你摇头的事,他们绝不敢提第二次。
孩子太乖太懂事,甚至连叛逆期都没有过,真的是一件好事吗?当然不是。
朋友最近诉说了她的烦恼。
她儿子今年六岁,读幼儿园大班了。她最近觉得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有点束手无策。
孩子自尊心强,而且淘气,总会做一些大人不允许他做的事情。
可是,当大人批评他时,
说轻了,他置之不理,
说重了,他就哭着说“妈妈,我再也不这样了。”
可是,下次碰到同样的事,他还是会这样做。
朋友觉得孩子很在意父母对他的评价,经常会问:“妈妈,你爱不爱我?我是不是好孩子?”犯了错误也不让大人说他,一说就觉得不耐烦,或者干脆说妈妈不爱他。
举个例子吧:幼儿园不允许小朋友把玩具带回家玩,但他还是偷偷带回家,并说这是好朋友送的。
后来妈妈得知,他的好朋友根本没送他玩具。
于是妈妈语重心长地和他讲道理,他也明白这样做不对,并说:“妈妈,我以后不会了。”可是,没过几天,他又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了家,并且还说是好朋友送的。
不仅如此,孩子去舅舅家,看上表哥的东西,也总想偷偷摸摸带回家。妈妈也经常批评教育,说这样做不对,孩子每次都说知错了,但就是不改正。
时间长了,妈妈觉得非常沮丧,也开始自我怀疑。她一直弄不明白:
其实,这是很多家长都会遇到的问题。
三到五岁的孩子,正是自我意识的萌芽阶段。他们会想象自己属于哪类孩子,却并没有判断标准和能力。
五六岁的孩子,开始进入到价值自我的评价阶段。如果父母、老师让他们做好孩子,那孩子会迫切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好孩子。
但是,他们不能抽象判断某件事的好坏,而是要尝试着做,并通过父母、老师、同伴的反馈来判断。
如果这时候家长提前灌输很多行事的道理,会有负面作用。
六岁孩子的思维是发散的。可是,当父母用对与错的观念去引导他时,他的思维方式慢慢地会变得狭隘,以为世界就是两极分化的,不是对就是错,以后除了对错他不再能感知其他的东西。
因此,他内心的创造力、幻想与兴趣也会被压制,而外部世界的丰富性、色彩和内涵也变得单调简单——为了成为好孩子,快乐和兴趣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一定要正确。
这种单调的价值判断系统会限制孩子的思维发展。
虽然父母告诉他,很多事这样做是对的,那样做是错的,可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自己会接受到很多信息,了解到世界并非如此简单清晰,有很多事处在正确与错误之间的中间地带。这会导致他处在长久的困惑中。
所以,青春期的孩子会通过反向的行为去修正孩提时期被大人种下的谬误,重新整合自己的价值系统。
这也就能很好的解释,因为过于极端的信息要整合必然要伴随强烈的情绪。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且令人深思的现象:父母给予孩子越多的价值观教育,孩子成年后可能就越反叛,而且是是一种充满内心挣扎的反叛。
3
人一生会有两次叛逆期,一次是幼儿期叛逆,一次是青春期叛逆。
处在两个叛逆期的孩子都会出现成长和发展的超前意识,第一叛逆期的儿童具有“长大感”,第二叛逆期的少年具有“成人感”。
一次是从身体上觉得自己长大了,一次是从心理上觉得自己独立了。
第一次叛逆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身体的掌控,第二次叛逆让孩子拥有独立的人格和思维能力。
叛逆期的孩子,可能会做出很多“出格”的事情。
你需要做的不是否定孩子的叛逆,而是聚焦叛逆期出现的不良行为,并加以纠正引导。
有些家长不能正视叛逆现象,毫不掩饰地表达失望:
“你以前很乖的,现在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这才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叛逆期不是洪水猛兽,而是成长的必经阶段。
孩子叛逆是因为他们想成为大人,想要证明自己,追求和大人一样的平等、独立和被重视。
只有经历过迷茫、冲动、挣扎、反抗,才能成长。
再回首,我们甚至会讨厌那个时期的自己,没钱又没脑,空有一腔热血,但也正是曾经的那个“我”,成全了今天的这个“我”。
叛逆是茧,破茧才能成蝶。
一个孩子跳过了叛逆的阶段,就失去了真正成长成熟的机会,早熟的人最晚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