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亲子教育 |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能养出自信满满的孩子。
可家长总有一些“为了让孩子更好”的行为,造成很多孩子的自卑。
我们总以为,自卑孩子的面貌是胆小怯懦,永远都是害怕谨慎的样子。
其实,自卑的面貌多种多样
有些看起来疾声厉色的孩子,内心也是自卑的。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讲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三个小孩都是第一次去动物园玩,站在狮子前面时,他们的反应截然不同。
第一个孩子躲在妈妈身后,说我想回家。
第二个孩子脸色发白,双腿颤抖着说,“我一点也不害怕”。
第三个孩子恶狠狠地瞪着狮子,问妈妈“我可以向它吐口水吗?”
其实这三个孩子,都非常害怕,只不过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感受。
面对恐惧的时候,有的人躲闪,有的人用一个强大的面具防御,有的人把恐惧藏起来,假装不存在。
自卑的孩子也是一样的。他们的表现形式不同,本质上却是相同的——对自己深深的不认可。
他们或者永远看不到自己的优秀,或者觉得拒绝别人非常困难,或者一直渴望别人的认可,或者过于喜欢表现自己,甚至,他们可能总是喜欢贬低别人,表现得傲慢和自负……
01
懂事——我不配拥有爱
懂事是一个孩子,最深的绝望。
什么是懂事?
懂事的孩子,是不能提要求,不能发出声音的孩子。健康孩子,必然有活力,而活力的展现方式就是发出他的高兴与不高兴的声音,提出他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
《奇葩说》第四季中有一期,肖骁说:
“你们别觉得懂事是一个褒义词,人为什么懂事?是因为环境所迫,没有别的选择,他必须懂事。他最好不向父母提任何能力范围以外的要求,他才是懂事!”
这番话,正应了那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如果可以,谁不想当个快乐的小孩。
那些真正懂事的孩子,不过是因为他们没得选择。
电视剧《以家人之名》里,小小的子秋,因为妈妈的不辞而别寄宿在李海潮的家里。
从小身边的三姑六婆就恐吓他:“子秋啊,你要听话,不然你李爸可就把你送走咯。”
子秋每每听到这些话,都会躲在角落偷偷哭。
但哭完之后,又会更卖力地帮李爸干活,甚至半夜躲在厕所里给全家人洗衣服。
一个看着懂事的孩子,都有着他们年龄本不该有的成熟和善解人意。
他们表面上和善体贴,怎么都行,不是因为他们内心毫无需求,而是压根不敢索取。
明明很喜欢一件衣服,却说自己不喜欢。
明明想吃薯片,却偏说自己不爱吃零食。
明明想要一双新鞋,却嘴硬说新鞋太硬。
他们不是不想要,只是害怕会遭到拒绝,更害怕会因此失去自己现有的安全感,尽管这种安全感也很微弱。
02
比较——永远的假想敌
有一个朋友,她明明又漂亮,又有成功的事业,又有美满的家庭,但是她总说自己焦虑,觉得自己糟糕透了。
别人觉得她漂亮,可她觉得自己120斤,已经算胖了。别人觉得她收入高,可是她总是羡慕年薪百万的人。别人觉得她家庭美满,可是她总嫌弃老公不如别人帅。
不管她有多优秀,她总是能找到一个比较对象,把自己打败。
有一次在聊天中,她提到自己的父母总是拿她跟别人比较。
小时候,她身边“别人家的孩子”太多了。学习成绩跟小明比,长相跟小丽比,做家务跟小兰比,勤俭节约跟小亮比。
所以,她一直在努力,希望可以超越那些孩子。但是不管她怎么努力,总会有新的竞争对手出现。
多年后,她的确活成了无坚不摧的样子,各方面都要强,各方面都尽量做得更好。
可是,她一点也不快乐。
那一项项的成就,就像在昭告天下:你看我够优秀了吧。她自己内心的声音却在说:这些算什么。
父母从小喜欢比较,孩子的一生都在寻找竞争对手。
这场竞争中,不管他们输了还是赢了,最终的结果,都是输得一败涂地。
因为竞争对手根本不存在,唯一的敌人,就是我们“弱小”的自己。
03
否定——我只爱优秀的你
父母总是喜欢贬低否定孩子,的确会激发起孩子崛起的力量。
但是,那并不是发自内心的成长与变好。而是孩子制造出一个“假的我”,来获得父母的喜欢。
这个“假的我”,就是一个孩子的假客体。
他们真实的自我,是希望父母能够看到真实的他们,哪怕成绩不好,哪怕没那么优秀,也值得被接纳,值得被爱。
中国父母有一个非常奇怪的逻辑,就是激将式育儿——把孩子说得越不堪,他们越能够奋起直追,触底反弹。
还有“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的名言鞭策。
每当孩子有一点点成绩的时候,一定不能让孩子变成骄傲的小天鹅。
这样的谦虚是父母对孩子的否定,是对孩子自信心的打击。
父母过于强势,会导致孩子在很多时候不自信。
因为父母的强势,无时无刻不在主导着孩子的一切。
孩子从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注定是要有很多压力的。
这样会让孩子在长大以后,对自己做的决定不太自信。
不管孩子做任何的抉择,总想要问问父母的意见。
当孩子的父母偏向一方的时候,孩子哪怕心里偏向另一方,也会因为父母的话而摇摆不定。
孩子始终怕自己做决定做得不正确。
最终还是遵从了父母的选择。
这也是自卑的一种表现。
阿德勒说:追求卓越是我们的本能,而自卑感是它的副产物。
适当的自卑感,能够让我们追求更好的自我。
可父母的打击,让一个人过度追求卓越,它的副产品自卑也就来得更加凶猛。
04
自卑的孩子,没有被好好爱过
自卑的本质,是爱的匮乏。
一个人没有被爱过,没有被好好的看见,他们没有品尝过爱的味道,也就很难爱自己。
作为父母,并非不想好好爱孩子,也并不是故意打击否定孩子,或者拿孩子跟别人比较。
只是父母自身还没有长出强大的灵魂,他们把自己的恐惧投射给了孩子,弱小的孩子只能认同这种投射。
很多时候,父母本身是自恋的,他们希望自己的期待全都被满足,自己发出一个信号,就可以得到响应。
他们自己的自恋没有得到满足时,就期待自己的孩子是全能的,各方面都优异的。于是,他们表现得挑剔。
有时候说不清孩子哪里不好,但就是满意不了。
并不是父母不想好好爱孩子,而是他们缺乏爱的能力。
父母想要一个自信的孩子,并不是靠各种“激将”的方式,也不是通过痛苦的方式。
而是要给他相信自己,认可自己的力量。
只有父母给孩子认可,看见孩子的内心,他们才能与自己真实的自体对话,看到真实的自己。
自信的孩子,是在爱的环境里,自然流露的结果。
匮乏的爱,会导致自卑。
健康的爱,才会让孩子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