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未被满足的“撒娇欲”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2021-02-24 08:49:48)
标签:

情感

阳光心理

教育

育儿

分类: 心灵保养

读书|未被满足的“撒娇欲”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金鱼之梦

 读书|未被满足的“撒娇欲”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这几天在看的两本书是乔纳·伯杰的《疯传:让你的产品、思想、行为像病毒一样入侵》以及加藤谛三的《稳:自洽地接住生命中的所有未知》,今天先分享《稳》的读书笔记。

作者是哈佛心理导师,他认为稳就是让自己变成一个足够大的容器,能够装下很多情绪和问题以及智慧、创造,沉稳、扎实地立足于当下。

稳,是一种可以习得的境界,也是一种能让自己持续向前的心理力量。

 

一、正视自己的感受

1撒娇欲与父母

父母在我们尚小、没有完全独立之前是生命之柱,为我们的成长保卫护航、遮风挡雨。但当我们有缺点甚至不够好却没有得到父母的温柔接纳时,孩子会笼罩在被惩罚、被责骂甚至被抛弃的恐惧感中,从而产生一种依赖与无力感,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父母的认同感中度过。

比起其他人的认可,父母的认可更能让我们获得满足,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使然,从小学考试的成绩到长大后找到的工作和爱人,每时每刻都希望获得父母肯定,换一种说法,与其说是希望获得肯定,倒不如说是害怕被侮辱或责罚。

 

若是能从这种共生的情感固着中脱离出来,不再那么重视父母的评价,也就说明个体找到更自己更能感到满足的东西,也是儿童个体独立自我的形成过程。

幼儿在想要撒娇的时候就能够撒娇,意味着可以安心做自己,不会为了进入某一个团体或是试图紧紧抓住某一个人去牺牲自己的感受、不会否定自己的天赋时,Ta就会建立起归属感、获得心理上的安定,其一体化愿望也得到了满足。

若一个人的撒娇欲没有得到满足,这种欲望会支配者其今后所有的行为。有些人会滋生出自我价值感缺失。

人们常说,成年人就是要能够控制自己。能够控制自己的人,都是潜意识中没有压抑欲望的人。而无法控制自己的人,都是在潜意识中残存着小时候没有得到满足的基本欲望的人,他们在潜意识中非常固执地想要满足自己那些未被满足的欲望。


 读书|未被满足的“撒娇欲”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撒娇欲未被满足的危害之一:缺少自主性

让撒娇这种基本欲望得到满足的话,就能够对其他事物产生兴趣,便能够具有自主性。自主性这种高层次的欲望,是要在满足了基本欲望之后才会激发出来。但是,三十岁还留存有三岁孩子的撒娇欲的话,就不会对其他事物感兴趣,也不会有进一步想要做点什么的自主性,更不会去挑战未知事物。Ta总是等着别人为自己做点什么,绝不会改变自己被动接受者的姿态。

Ta被紧紧拴在了比较低级的成长阶段。


撒娇欲未被满足的危害之二:以自我为中心

作者认为,越是未被满足的欲望,在长大后越是想要被满足。所谓的我执,就是偏执地满足小时候想撒娇的基本欲望。比如在长大后希望他人向自己敞开心扉,希望在人际关系中让他人主动亲近自己,希望周围的人都关注自己,并以自己为中心去行动。

因此,撒娇欲没有得到满足而长大的人,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如果别人不以他为中心就会感到不爽,用各种看似有理地找茬儿去纠缠对方。反之,成熟的人,就算自己不是群体的中心,也能微笑着感到满足。


撒娇欲未被满足的危害之三:对自我期望过高

在寻求父母肯定的成长过程中,若没有获得肯定,三十岁的成年人想要在保证三十岁人的面子的基础上去满足三岁孩子的欲望,实际自卑的内心抱有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要求,在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会感到异常痛苦,这些人常常对自我的评价会非常低。

想要变成完美的自己并不是坏事,但撒娇欲未被满足的人认为,证明自己是完美的就可以解决自卑感以及其他的心理问题。

这样一来这个人的能量将不会用在实现真实的自己的可能性上面,而是会把能量完全用在证明自己的完美上面,这会转化为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继而会妨碍这个人本来拥有的能力的发展。

心理学上有一个耶克斯-多德森定律(Yerks-Dodson Law。太想做一件事时,会产生出过度的紧张,这会降低行动的执行水平。人们常说的怯场其实就是这么一回事,怯场的时候连平时能够做到的事都会做不好了。并且,怯场往往是太想在人前做到最好了不是吗?

作者认为,做到最好与其说是强烈的的欲望,不如说是更担心没做好,害怕他人失望罢了。

无法获得肯定否定自己期待不可能的东西继续否定自己意志消沉


撒娇欲未被满足的危害之三:自恋

自恋的人不会爱别人,也并不真的爱自己。

学会爱别人首先要学会对外界关心。如果父母与子女间过于亲昵,或是过于放任,孩子便无法培养起自己的感受能力与思考能力。而其结果就是无法对外界的事物产生关心。

孩子需要周围亲近的人对他施以善意,需要别人给他去尝试新鲜事物的勇气。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尝试新鲜事物的勇气,也没有拥有自己感受事物的自由,那么他又如何能将自己心中的能量朝向外界呢?

自卑感和自恋纠缠在一起,他就会想变成比其他人都优秀的闪闪发亮的人,对于他来说理想的自己就是比其他人都优秀的闪闪发亮的自己。于是他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中的自己会非常辛苦地与生活缠斗。


撒娇欲未被满足的危害之四:真实应当之间的自我分裂

有些人在表达情感前不能先考虑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是要先考虑别人期待自己表现出什么样的情感。

当然不光是在感情上,很多人在行动上总是会先去考虑自己应该怎么做,然后鞭策自己去按照应当的行为去行动。但是,这样的人大多无法集中精力去面对应当做的事。

想着集中精力、集中精力,却无法让精力集中的人,应该想一想自己的内心是否存在分裂感。


 读书|未被满足的“撒娇欲”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二、如何克服

1、正视自己的感受

作者的父亲是一个非常爱以恩人自居的人,经常会说你能出生在这么棒的家庭应该感到幸运,并且会禁止作者对自己的人生抱有任何不幸的感觉。

其实克服痛苦的方法,是无所畏惧地去面对自己真实的情感。

无所畏惧对于作者来说意味着不害怕父亲是如何看待我的

第一步,是要了解自己真实的情感。

第二步,在知道自己真实的情感之后,尽量不要去演绎应该有的情感。实际上很痛苦,就不要表现得很开朗。

第三步,就是要相信自己。当然这也是知易行难的事,因为我们一直太信赖那个不相信我们自己、否定真实的自己的领导

另外,无法信任自己的人,会卑躬屈膝地迎合他的上级,而对他的下级,则会无视他们真实的样子,强迫他们做到应该有的样子。优秀的领导者,不会指导部下成为一个应该成为的人,而是会指导部下成为他们本来的样子。也就是说,强迫部下成为应该成为的样子的领导,是在情绪上还未成熟的人。

第四步,一旦了解了自己真实的情感,就将身体交给它。

 

2、不去极端地计较得失

无视欲望与恐惧,能够和别人有丰富的情感交流的人,才能够构建亲密的人际关系,也能够交到可以敞开心扉交流的朋友。

如果只有得失心,不管其本人是否意识到了这件事,他心中都会生出空虚感。而为了一时填补这种空虚感,人就会去追逐利益。于是便陷入了恶性循环,不追逐利益就会感到不安。只有在获得利益时,心中才能有片刻的宁静。

 

3、拥有真正的爱好兴趣

兴趣爱好并非是必需品。兴趣爱好并不一定能带来利益,也不是说有了兴趣爱好就能够得到他人的尊敬。兴趣与工作完全不同,兴趣是会花费时间与金钱的事物,且很难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实际的利益。

对于心中怀有不安的人来说,拥有兴趣爱好比让他工作要难得多。抑郁症患者无法发展兴趣爱好,也是因为他们心中充满了不安。

想要享受一件事,是需要精神上的健康的,精神上的健康指的是心中没有不安的情绪。

其实兴趣这种事并不是说应该有就会有的。如果被命令说应该有的话,那就已经不是兴趣了。

规则意识过剩、过度追求和他人创造完美的人际关系、过于一丝不苟、总是神经紧张的、具有抑郁症病前性格的人的生活态度无法从勤奋、努力切换成懒懒散散、磨磨蹭蹭。正因为他们做不到懒散,才会过度消耗了自己,让心生病。

无论是工作还是人际关系,他们总是会给自己定下非现实的过高的要求。但并非是他们想要这么做,而是不得不这么做。一刻都不敢懈怠的紧张感是这样,让自己精疲力竭却不敢松懈的心情也是这样,明明不喜欢但不这么做就会感到无所适从。

尽管如此,希望这样的人能够把散漫的生活作为生活目标试一试。

 

4、找到合适的目标才能确立自我

一个人一旦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变成什么样的人,心中的焦躁就会消散。

为此,我们就要知道该怎么做,才能够拥有稳定的热情。只要知道自己的目标以及实现的方法,容易受伤的心也会得到治愈,易怒的性格也会改变,在意别人评判的敏感也会改善,也就能从烦人的憎恶中解脱出来了。

应该向外的能量,转向了自己的内心,才会那么容易生气,才会很难从憎恶中解脱出来。并且,憎恶和愤怒会让人疲惫。

问题在于,该如何找到这个适合自己的目标

 

一般认为,父母对于孩子最好的态度应该是高支持”“低控制。如果说它与合适的目标的关系,我认为应该是这样的:支持能够帮助孩子找到合适的目标,而控制则会给孩子找到合适的目标增加困难。

 

父母如果对自己没有感到满足,就会对孩子有过高的期待。这种期待会变成控制。对自己感到不满的父母,会想要通过孩子来获得满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代理满足。父母并不期望孩子获得满足,而是想要通过孩子来让自己获得满足。

如此一来,就会去控制孩子。

会为了让自己得到满足而干涉孩子的价值观。会为了让自己得到满足而干涉孩子的行动。孩子越是采取能让他们获得满足的行动,父母的自我便越是膨胀。


比起做其他事,朝着这个目标努力能让他更快乐。这才是合适的目标

 

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而需要不断鞭打自己,就不是合适的目标

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而不得不鞭打自己,这样的目标会影响一个人情绪的成熟。

所谓合适的目标是指,为此付出的努力很快乐,并且能够让那个人情绪变得成熟的目标。

现在,为了区分自己心中的目标到底是不是适合自己,首先可以想一下自己努力的时候快不快乐。第二,自己是否神经过敏,是否心理上很容易受伤,情感的平衡是不是很容易被破坏,是不是易怒,自己是感到焦躁还是平静,批评起他人来非常固执还是很爽快,也可以通过这些事来判断。

人生最好有自己的目标。但是,有自己的目标却有以上那些不安的情绪的人,大多是还没有确立自我的人。找到能够让你肯定自我的目标才能够确立自我,会让你否定自我的目标决不会帮助你确立自我。

也就是说,为了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为了确立自我,都需要脱离父母,在思想和行为上学会独立。


本书所提到的撒娇欲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我更愿意理解成年幼时为了获得父母的关注和认可所表达出来的期待,如果这个期待达成,则会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人格;若期待落空,则反之。

每个人都是需要被治愈和自愈的个体,重点在于你是否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本身。

无需责怪任何人,这个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有的只是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的一个个美好的家庭。

 

关注心灵 播撒阳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